心靈成長之旅|第六周:什么是人格

人格,百度百科解釋如下:也稱個性,概念源于希臘語,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后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

本周武老師分別從三個理論流派來介紹了各自理論的關于自我的理論。


弗洛伊德:

一個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也就是本能,是由各種欲望組成的,遵循的是享樂原則。

超我是道德規范,相當于人格中的管制者,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那么本我跟超我之間就會產生沖突,那這就需要有一個協調者,這就是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舉例說明,這是上課時老師的說法,絕對一聽就永不會忘。話說如果在街上的時候突然想要上廁所,上廁所是本能,屬于本我,但是在大街上不能隨意,這就是超我在起道德的管制作用,這時候就需要自我的一個協調,要去找廁所。

本我來自本能,是自身的欲求,那超我的道德原則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其實與社會文化規范和權威人士形象的內化有關,比如說養育自己成長的父母對自己的潛移默化,成長環境對自己的影響。

這就好比是“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大人”,一個是小孩子想隨心所欲,而大人會限制他的欲望。所以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即“內在小孩”和“內在大人”一致時,才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羅杰斯:

人本主義,重視咨訪關系,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倡導“成為你自己”。提出“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說道要理解一個人的“我”,就需要理解這個人的體驗所發現的“現象場”。強調體驗事件發生時的現象感受,以此提取相關記憶,喚起深度體驗。(“現象場”是一個人的體驗和體驗發生的時空背景等環境因素的結合。)


溫尼科特:

他認為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活出本我,提供抱持性的環境(當你做的好時,認可你;當你受挫時,支持你),讓孩子的本我得到滋養,這樣孩子會在成長她自己的同時也會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足夠好的媽媽”這一理論就是他提出來的。


本周的“現象場”比較有意思,而且還可以進入,不妨來嘗試一下!

1、找到你想要進入的那個人的關鍵細節,特別是印象最深刻的樣子是什么樣的?

2、標定這個細節所在的現象場,也就是說,這個關鍵細節具體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3、進入這個人的這個現象場,成為他的樣子,體驗他的體驗。

具體化步驟如下:(比如成為你的母親)

1、找一個寬敞的地方站著,安靜下來,閉上眼睛,感受你的身體,如感受你雙腳踩在地上,感受你的雙手,感受你的脊柱,感受你自然而然的呼吸,放松。

2、想象母親出現在你左邊一步遠的距離,尊重第一時間出現的畫面,不要做任何頭腦上的努力,比如修改想象,那么在這個畫面中媽媽具體是什么樣子?她的年齡,衣著,姿勢,表情,看著媽媽的樣子,看的越真切越好。

3、仍然閉著眼睛,左跨一步進入媽媽的身體,并作出媽媽的姿勢,就好像你成為了她,從現在起你就是她。

4、睜開眼睛,以媽媽走路的姿勢走路,以媽媽說話的方式說話。

5、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自動想起媽媽留給你的一些關鍵印象,那么試著去體驗媽媽在這些關鍵時刻的體驗。

6、進行十分鐘后,停下來站好,保持身體的直立。

7、右跨一步,離開媽媽的身體,進入自己的身體,重新成為自己。

8、閉上眼睛,感受你自己的身體,自然而然的呼吸,大概一兩分鐘后睜開眼睛,練習結束。


也許你會拒絕做這樣的練習,但是,經過這樣的練習之后,也許你能夠更好的體驗對方的情緒,更為理解那個人當時的感受,也能夠更加促進你們兩個之間的溝通,讓你們相互之間更好的交流,解除之間的誤會,化解之前的矛盾,達到更為融洽的關系。

好吧!本周真的沒辦法自己發揮,實在是寫不出自己的觀點與理解,算是重點整合吧!就這樣,上圖搞定!

進入別人的現象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08.12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