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以前讀的本科企業管理和經濟學(成績并不好就是),但除了特別的營銷和危機處理案例之外,我其實不太愛讀流行的企業管理書籍,頂多看看他們講些什么,作為表達“不喜歡”意見時的資本。
尤其是幾年前流行的所謂“成功學”;如果我沒有誤解的話,這些學問多半是把一些成功名流的案例加以包裝,分析出看似有理的一套、去掉不適合的部份,再變成入口即化的條列內容。
成功學大師
那個時候到書店看看,所謂“成功學大師”多如牛毛,連高中時代一位愛哭得要命的學弟,也忽然冒出來變成大師。當然,我不認為“成功學”算是企管書,不過跟許多掛著企管招牌的畫大餅書相較,其實相去也不太遠。
多年前曾經接到一個廣告電話,問我有沒有看過某大師的書,我答沒有(其實看過,但我不想表示興趣),電話那頭的女生竟然用那種你去死吧的語氣說:
“啊?不會吧?真的嗎?你竟然沒看過?”
奇怪呢,沒看過不行嗎?如果我說看過,是不是就可以不必跟你買整套成功學全集了?
寫企管書的訣竅
包括成功學在內的許多大眾企管書,都有以下的這些共通點:
- 用自己發明的新名詞,告訴你一些你可能早就知道的事情;
- 成功案例多半難以復制;
- 書中只放大符合自己理論的部份;
- 有意無意把“機緣”、“努力”、“智慧”、“經驗”、“策略”混為一談。
(2017年注:這些或許套用在目前各種形式的網紅或大師身上,也多少可以適用。)
當然,這類書并不是全無價值;如果你已經離開學校很久、或是沒有聽過一些企業界的著名案例,這些經過歸納整理的論述也許看來還很新鮮,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如果你不知道為什么全球經濟版圖在近20年之中有許多變化,看看這些書或雜志文章補充一下常識,或許可以在一兩天之內了解個大概;但如果你是某大國的總統,光想看這些書讓國內經濟振衰起蔽,恐怕還不太容易。
Bill Gates從哈佛退學、Steve Jobs曾經到印度學禪、Warren Buffett生活簡樸、還有人看魚逆流而上發憤努力,都只是傳奇故事而已,跟成功沒有那么直接的關系。
即使你今天就從哈佛退學去印度學禪、一路走到浙江去看魚,或許會讓你成為一個有情調、肯上進的好青年,但并不一定會讓你成為世界的首富或人類的救星。
如果有一本電腦書,告訴你在某時某刻買一部某牌電腦、跑某個特定工具,就可以寫出一套傳世不朽的好軟件,你大概會嗤之以鼻,然而許多長篇累牘的所謂企管書,塞給讀者的就是這一套。
電腦書或許良莠不齊,但加上用心學習、實際操作,仍然可以造就許多靠Office、PHP、Ajax、C++吃飯的專家,但光看企管書卻造就不出第二個Bill Gates或富士康總裁。
成功需要許多書上沒有的條件
這句話或許現在說來太早、或是太過武斷,不過我深信企業家的成功和政治領袖、或者我是歌手一樣,都需要才能、團隊、資本、戰略、以及機緣來成就。
光是看些趣聞逸事、或是從結果歸納出來的“偽科學”或“偽邏輯”,即使不算浪費時間,也只能算是休閑消遣。
所謂“偽科學”,就像是“只要下雨,人們就會帶傘出門;因為現在下雨,所以每個人都帶了傘”之類的推論方式。
這種推論看似有理,其實漏洞百出,你很難提出證據說它不對,但照著做多半做不到(想想“守株待兔”的故事吧)。遺憾的是,許多所謂的企管書都是這類東西,讓我很提不起勁來看。
在英文中有一種叫做“snake oil”(蛇油)的說法,原本指的是走方郎中賣來路不明的假藥,后來在商業界常常引申成夸大不實的人或事;或許出版界不需要用這種標準來判斷一本書的好壞,究竟要能在營銷操作之下造成話題、大賣特賣才是硬道理。
然而放眼望去,像蛇油的書多、像印度神油的書少。
不看書可能沒用,但只看書不一定有用
人人都想成功,但光是啃一堆所謂企管書,并不會讓你“讀書破萬卷,賺錢有如神”;不看書沒用,但只看書不一定有用。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大眾企管書都不好,而是那些不怎么好的不怎么好;至于哪些好哪些不怎么好,就看您睿智的眼光了。
對了,先前提到的那兩位成功學大師,一位嫌臺灣市場太小,到大陸繼續賣蛇油去了;那位愛哭的學弟則轉戰傳銷業,換個跑道繼續宣揚“財務獨立、讓別人幫你賺錢、創造自己的將來”的成功理念。
答案是,只看企管書不會成功;但你或許可以依照上面講的訣竅寫一本,說不定就成功了。
(寫于2007年9月9日,2017年4月7日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