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作業
1 本次讀書會你的感受如何?你是怎么看待這些感受的?
對于這樣的讀書會形式,你的想法是什么?
2 在本次讀書會上對你最大的觸動是什么? 有哪些話或哪個人讓你有所觸動?
如何理解自己的觸動?
3 你在本次讀書會上學到了什么,有關生活或有關敘事或有關這章所講的敘事內容?
4 如果你是分享者(包括觀察團),你覺得你在分享什么?
5 如果你是傾聽者(沒有分享或做觀察團),你覺得你聽到了什么?
——愿每一次作業或書寫,是真正有聲音、有感受、有不同的東西從內心奔涌而出!
1
上個周末,在過我們當地的一個旅游文化節。沒有時間參與敘事第二次讀書會的課程。
回來利用上班的間隙時間,分了3次才聽完140多分鐘的課程。
真好啊,因為是錄音。可以做一些停留和疏理。在聽中,自己慢慢地安靜下來,與分享故事,與表達的人,與花兒老師同在。
也會快速地做筆記,做筆記會聽得更專注。記下了些什么,記得怎么樣已不重要了,只是在記得過程中,一些思想,一些理念已經由說故事的人流進了自己心里。
看到熙娟老師每次訪談都會認真的做筆記,鋪陳的問話才能真正貼近人心,而不突兀。有學員說:“熙娟老師那么一個大咖,還那樣認真的、謙卑的去做筆記,讓人感動。”
而我,也真正感受到做筆記的好,因為在敘說,在對話中有太多的資源和寶貝需要去被好好看到,做筆記會幫助自己。
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也會勤于做一些記錄。這樣的方式讓我看到自己對被容易忽視的真、善、美的微小事物的珍視。就像敘事的支線故事。
2
記得第一個分享的承美老師,不知我記錯沒有。用自己的方式講了第一章的一些內容和重點,我發現自己讀和聽是不一樣的。我感受到老師的認真和勇敢。
我喜歡聽這樣的解讀。分享的故事也吸引了我!
第二個分享的艷敏老師。帶給我觸動的點很多。
“草根常民也能做到的有品質的陪伴”,這也是我喜歡敘事的原因。艷敏老師說,讓自己做一個溫暖陪伴他人的人,愛孩子,好好有意義的生活,原來人可以這樣,做到有品質的陪伴……
真好啊,我也是這樣的想法。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家庭里,對生命做有品質的陪伴!
敘事之愛,讓艷敏想到爺爺。
在規則里,在體制里,在主流里怎樣的發出自己的聲音,在不同角色中轉換調適,像從洞里鉆出來,想要在空中飛舞,想要怒放的生命……
哇,這一段分享好有力量,也撞擊著我的心靈,怎樣在主流里活出屬于自己自由而美好的生命?
做咨詢師,好故事和壞故事的脈絡,讓我知道生命故事是可以重新建構的。
隔空對話,和80歲的自己,讓艷敏老師看到“原來糾結的問題不是問題了”。實踐,真好啊,向你學習。
王健老師的聲音暖暖的,如溫暖的春風,確認過,這是敘事的聲音!
曉婷老師,第一次隔著屏相見,就被笑容融化,說什么我都愛聽。
花兒老師上場了!
行云流水的娓娓道來,全是珍珠,我忙著記錄,感覺都好喜歡。
“對話的方向就像旅程中的道路一樣……選擇道路的時候意義就產生了……路真的不只一條。”
在這個時代里如何生長?如何在長得胖里找到生活下去的力量?……
好多的角度和思考。這就是敘事,一個可以活出自己期待人生故事的流派。
3
最后,有一位老師上來,自我介紹和分享。
對生病丈夫的陪伴感動到我。
她說:“最高級別的咨詢師就是那種感覺。”
因為時間關系,她沒有多說,我好好奇,“那樣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感覺,可不可以多說一些?
我也想到自己對在“乳腺癌”氛圍下生活的母親陪伴的歷程。
最高的咨詢師是用生命在陪伴生命,而沒有用問話、技術和理念。
我常常被自己感動,被生命打動。
向生命學習,怎么來做自己生命的專家,做關系的專家,做好好生活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