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是一名工程師,畢業多年一直從事的是IT行業的工作,可以說寫作與我毫無關系。近年來自媒體興起,很多自媒體人借助各種便捷的平臺吸引了你成千上萬的粉絲,而后順利變現,成為人生贏家。而我認為自己既沒有成為一名作家的天賦,也沒有想過去利用文字創造財富。而我由于工作的原因經常需要穿梭于不同的城市,有的時候甚至連按時吃飯都顧不上,已是十分忙碌。然而,慢慢的我越來越相信,越是如此,我越是需要抽出時間來寫作。寫作將會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 ? ? ? ? ? ?越是忙碌,越是需要運動、下廚和思考
? ? ?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工作開始忙碌起來,加班成為了家常便飯,一段時間之后,人就會變得特別的沮喪。這種沮喪不是來自于身體的疲憊,也不是來自于精神的壓力,而是來自于對自己的生活無法掌控的那種深深的無力感。一邊對自己許下承諾:“等忙完這段時間我一定要去吃頓好的/看個電影/出去旅游...”,一邊嘆口氣繼續埋頭工作。而結果往往是,剛忙完這一堆事,下一堆事又接踵而至了。
? ? ? ?為了不持續陷入這樣的沮喪,我開始早起跑步,認真的做飯,在上下班的路上用看書代替玩手機,然后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一段時間之后,雖然工作還是一樣的忙碌,但是那種沮喪卻在逐漸的遠離。? 通過從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選擇,通過告訴自己“我現在的生活是我選擇的”,我找回了那種對生活對時間的掌控感。所以,越是忙碌,越是要運動、下廚和思考,不僅是為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更是為了避免被生活的潮水推著往前走。
? ? ? ?我會在特別忙碌的時候抽時間去運動,一方面是為了保持體形,讓自己有更多的精力處理各種事務,一方面運動的時候往往是無人打擾的,也可以靜靜的思考一些事情。下廚呢,則是為了遠離外賣的傷害,同時給自己的頭腦一些放松的時間,提高工作的效率。我曾經對比過,如果下完班吃外賣不回家,加班到晚上9點就開始頭疼(加班時間3小時,且效率一般);而下完班直接回家,做飯吃飯收拾到八點,從八點開始加班,一直到12點都不會覺得累(加班時間4小時,且效率高)。而思考,我覺得是這里面最為重要的。如果我們整天都在忙,那用什么時間來思考呢?如果不思考,怎么知道你在忙的事情是不是有意義的呢?要我說,沒有思考的人生和咸魚無異了。
? ? ? ? ? 信息爆炸的時代,深度思考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
? ? ? ?就思考而言,也是有質量區別的。拾人牙慧不算思考,而浮于表象的思考太廉價。唯有深度的思考才會真正使人受益。而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深入思考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
太多信息=沒有信息
? ? ? ?每天打開手機,各種信息鋪天蓋地,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得到、抖音、快手、各種公眾號,每時每刻信息都在更新,只要連上wifi,就等于擁有了海量的信息,怎么也刷不完。然而,這些信息真的有用嗎?
? ? ? ?就拿社會熱點新聞來說吧,2011年7月23日的溫州動車事故發生之后,我在網上看到新聞之后開始了集中的關注。每隔一段時間網上就有相關的文章出來,有的是報道傷亡的情況,有的是采訪相關的當事人,慢慢的出來了各種的猜測和批評,慢慢的點燃了網友的憤怒,然而過了沒多久,反面的報道又出來了,矛頭又開始指向另一個方向...這樣反復了好幾天,然后沒過幾天又出現了其他的事情占據了新聞的頭條,這件事情慢慢的被人淡忘。然而我回頭去看我當時在社交軟件上轉發的那些文章,前后都是自相矛盾的,其中很多文章不乏夸大其詞、煽動性的信息,甚至可以稱之為是謠言。然而在當時,我的情緒被這些信息左右,使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為此感到羞愧。從那以后,我發現每當有社會熱點新聞出來,都逃不出這樣的套路。我開始明白,太多信息=沒有信息。尤其當各種利益摻雜在里面的時候,沒有真相,也沒有人打算提供真相。這些信息提供不了任何的價值,而幾天過后,就不會再有人關注它。從此以后,我不再關注任何社會熱點新聞。
分散的注意力-->膚淺的思考
? ? ? ?隨著“碎片化閱讀”的越來越流行,我們接觸到的信息也變得越來越短小精悍。公眾號的文章如果太長,一般人也是在幾分鐘之內看完,要么一目十行,要么只看粗體字。各種短視頻開始流行,一個視頻的時間只有十幾秒,喜歡的話可以點贊,不喜歡的話往下滑就能繼續看下一個。就連讀書這件事,都開始出現了各種人“幫你讀書”,就是別人讀完一本書,總結成很短的視頻或者是文章,看完視頻或文章,就相當于讀過那本書了。然而,碎片化的閱讀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嗎?
? ? ? ?我曾經也是碎片化閱讀的擁躉。后來我發現碎片化閱讀雖然節約了時間,但是由于過度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只能帶來膚淺的思考。膚淺的思考雖然好過于沒有思考,但是只有膚淺的思考,是遠遠不夠的。碎片化的閱讀,得到的更多的是“知識”,而不是“思想”。通過別人“幫你讀書”,讀的是縮水的內容,得到的也是縮水的效果。如果所有的閱讀都是碎片化閱讀,還以此沾沾自喜,也不過是滿足了“不想花時間,又想有效果”的人的“速成”的虛榮心而已。
被動閱讀 v.s. 主動閱讀
? ? ? ?互聯網上的信息,是被篩選過的、不成系統的、迎合受眾喜好的信息。我們每天從互聯網上接受信息,是一種被動閱讀。各種大數據的分析背后,所有的用戶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向我們推送的,往往都是符合我們的世界觀的那些信息。慢慢的,我們就只能接觸到那些我們原本就已經認可的信息。人都偏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人性的弱點,而被動閱讀則放大了這個弱點。
? ? ? ?如果每天的閱讀都是被動閱讀,那思考也就無從談起。不同的思想的碰撞帶來思考。這種碰撞越強烈,越容易帶出深度的思考。所以我們需要主動的閱讀。讀書就是一種主動的閱讀。我們選擇了一本書,可能提前了解了主題,但是對于書中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我們是不清楚的。大師的作品,往往是有深度的、成系統的,一本大師的經典書籍,思想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日常思維,這樣的碰撞帶來的思考是深遠的、有價值的。讀經典是與大師對話。除了讀書,普通人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大師。讀一流的作品可以學到二流的知識,讀二流的作品可以學到三流的知識,讀三流的作品則什么也學不到。
? ? ? ? ? ? ? ? 最好的輸入是讀書,最好的輸出是寫作
? ? ? ?無疑,深度思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太多的因素干擾、阻止我們走向深度的思考,我們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找借口,試圖偷懶,去過一種不思考的人生。
? ? ? ?在我看來,不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而思考本身,分為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最好的輸入是讀書,用整片的時間來讀大師作品。最好的輸出是寫作,把零碎的觀察和思考系統化、整合起來,然后用邏輯清晰的語句表達出來。
? ? ? ?讀書無疑是需要思考的,尤其是當你讀的書是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時候。當然讀書的時候也可以不思考,那樣的話讀過的書也就像天上飄過的云一樣,不會在心里留下一絲痕跡。然而寫作,作為一種輸出的形式,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不思考的。看書的時候會看到睡著,但是寫作卻不會。
? ? ? ?寫作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行內化的一個過程,就像是食物吃進去需要咀嚼和消化一樣。這樣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一名銷售朋友曾經和我說:“如何確認你理解了別人的意思,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把別人說過的話用你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我們每天接受那么多的信息,很多都是在我們的頭腦中一閃而過的,很多想法,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被淡忘掉。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把學習到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把轉瞬而逝的想法記錄下來,等到一定的時候再回頭看的時候,可以看到自己曾經思考的軌跡,以及隨著時間成長的足跡。
? ? ???寫作是一個排除一切干擾的一整片時間的深度思考。也許從想要寫作到下定決心開始敲鍵盤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一旦開始了這個過程,大腦思考的齒輪開始旋轉,就會很快的進入狀態。隨著鍵盤的敲擊,頭腦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仿佛順著山脊流淌的小溪,雖然水流不大,卻無法阻擋其向前繼續奔流。由于現代生活已經被過度的碎片化,我非常的享受可以有一整片的時間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讀書也好,寫作尤其。在這樣一整片的時間里,仿佛時間靜止了,繁雜的世事被拋諸腦后,只有頭腦里奔流的小溪。
? ? ? ?除此之外,寫作還是一種系統化的思考。也許平時有許許多多的時刻我們的頭腦里都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但是都是片段,無法自成體系。不同的想法之間可能會相互驗證,也可能相互矛盾。這些片段是一個一個單獨的論據和論點,沒有寫作,就無法形成連貫的思維體系,沒有連貫的思維體系,我們就無法形成自己的最有效的思維方式,無法形成自己的原則。思考的片段就像是一塊一塊的木板,而寫作就是把這些模板給造成一艘一艘的船,木板無法幫助你在大海里航行,而船可以。
? ? ? ?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人和動物的最主要的區別。無論是何種職業,何種生活狀態,思考都是必須的。既然寫作是最好的深度思考,為什么不堅持寫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