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者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發現的一類在生物上,氣質上和素質上的特殊族類的人——自我實現者,馬斯洛稱其為“生物精英”。依據馬斯洛的觀察統計,這類人在總體人群中的比例肯定低于1%,所以關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學是一種精英取向的特殊心理學,是一種研究極端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學,廣義上來看屬于變態心理學的范疇。心理學上對于人格的研究有一種現象,對于人性發展的兩個極端的研究一直非常不足,包括極端健康(自我實現者)和極端不健康(精神變態者),我想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在總體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們的心理結構以及情感,思維,價值觀偏離正常值太遠,他們和普通人的心理動力過程差別也很大,以至于他們看起來就好像“另一個星球的人”(兩個領域的權威馬斯洛和黑爾都曾經這樣形容過),從傳統心理動力學理解他們會顯得很牽強,所以目前都處在“收集基本資料”階段,偏向于靜力學的研究。而想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必須理解他們的心理結構,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極端看,也許就像哲學家魏寧格所說:“要想真正理解一個人,你就必須成為他。”在這里,我們關注的是心理極端健康的自我實現者,整篇論文的脈絡從理論到實踐以及最終對未來的展望,盡力在馬斯洛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清晰的向讀者描繪自我實現者的人格圖像,希望可以成為一幅粗糙的藏寶圖的角色,可以讓對自我實現感興趣的朋友們尋找,識別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自我實現者以及對自身潛能的發展有所啟發。
自我實現者是人本質的最終實現,是整合的人,充分發展的人,充分成熟的人,他們不再是人性的片斷,而是人應該和可能成為最美好的一切,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者的發現解決了哲學家為之無效奮斗了若干世紀的許多價值問題。馬斯洛指出:“人本主義心理學不是純描述性或純學術性的,它幫助人形成生活方式。”通過什么呢?這就是自我實現者,自我實現者展現了人類向前走的方向,這也是馬斯洛人本學歷史觀的人的可視遠景。自我實現者并不僅僅因為他們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資或成就,而主要是因為他們達到了哲學意義上人真正本體的存在,這是一種創造性人格的實現,這種創造性是體現在他們生活中的,哪怕是管理家務,烹飪飯菜這種似乎與創造性不沾邊的東西;這種創造性包含在他們的一舉一動中,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思維方式似乎總是能比別人顯得高出一籌,更加的思路開闊,不落窠臼。
如果從肯威爾伯的意識發展層次光譜看自我實現者差不多位于統觀邏輯階段的人馬層,固從超個人心理學的視角看,也可以稱為人馬座心理學。在后人本主義者肯威爾伯的意識理論中馬斯洛發現的自我實現者就基本位于這個身心合一的層次,當然馬斯洛在后期將自我實現者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現實型自我實現者,一類是超越型自我實現者,如果對應肯威爾伯的理論,處在人馬座水平的應該是現實型自我實現者,當然廣義上來說還應該包括靈性階段與人馬座階段之間的一部分超越型自我實現者。
馬斯洛在他的《動機與人格》中的第十一到第十三章詳細描寫了自我實現者的價值觀,行為表現,性格和處世特點,以及他們的愛情和創造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我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許金聲當年也是因為被馬斯洛書中自我實現者品質深深的感染從而決定將人本主義作為自己今后的研究取向。而對于讀過馬斯洛的書的人來說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也是馬斯洛家喻戶曉的需求層級論以及具有唯美色彩的自我實現者的特征的描寫,從另一方面來說需求層級論早已寫進了我們的中學課本,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怎樣來形容它普及到的程度呢?不但在中學社會學課本早早的就提到這個理論,在學普通心理學要提到它,在學習社會心理學要學到它,學到消費心理學還要學,哪怕在教育學,管理學,醫療護理學還是要學它,好家伙,對于這個理論一定要學到夠為止,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人人都對這個理論有印象,這可以說是馬斯洛的理論已經成功的超越心理學亞文化的圈子對我們整個社會文化產生的非常普遍的影響的實例。 ? ? 然而對于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除非心理學科班出生或者專門看過相關書籍的人,一般人就沒有什么印象了,但實際上馬斯洛在理論研究時在自我實現理論上投入的精力是遠遠多于需求層次理論的研究的,他對自我實現者的觀察和研究從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結束,可見馬斯洛對于自我實現者的研究是投入了多少心血。在馬斯洛去世前一個月的日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我從自我實現者的生活方式和超越性動機中學到非常多,現在他們的一些特點我也具備。”馬斯洛是真誠的,他的生活,工作就是他理論思想的實踐證明。隨著對自我實現者的觀察和思考的不斷深入,馬斯洛越來越發現人群比例為1%自我實現者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馬斯洛覺得這不只是量上的差別,自我實現者在本質上就于普通人不同,他覺得有必要將普通人心理與自我實現者的心理區分開從而單獨進行研究,在心理學方面,它已經是一個獨立研究的領域。雖然需要層次論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然而作為全部方法的主要思想的自我實現論卻很少被人了解。 ? ? 其原因也許是自我實現者還占不到全部人類群體的1%,如果不是出于對心理學的專業研究,恐怕沒有人愿意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在這個方面。不過,我懇請大家不要輕易持有這個想法,因為這種努力是值得花費的,雖然這個群體比例不大,他們和普通人在程度和類型上差別也非常巨大,研究這個群體并不能讓我們對更好地理解正常人的思維有什么益處,不過一旦考慮到自我實現者將來在歷史變革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以及他們作為完整人性的載體(精神實體的主體)對普通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倫理觀念的巨大指導性作用,那么任何人恐怕都會立即同意它是值得的了。
所以順著馬斯落的思路結合我差不多4年左右的觀察和思考我覺得全面研究自我實現者的時機已經成熟。傳統的聯想主義心理學在研究人類時的心理,行為,認知時基本不會對人群做特別的區分,這一狀況在精神分析學派那里產生了改觀,但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往往只對心理病態的人和普通人做出區分,研究他們的區別,只執重強調人的適應性,完全忽視對人類內在的高級本性的研究,所以馬斯洛毫不客氣的稱這種心理學為“低上限的心理學”。 講到馬斯洛人本主義的哲學淵源,可以追溯到尼采,尼采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將人類比作橋梁的繩索,繩索的一斷代表動物,另一端代表超人,而人類就是不斷的從動物端往超人端努力的進化著,最終會進化成超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將自我實現者比作超人,他們是我們人類成員中的佼佼者,可以作為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從人生的角度看,我們好像是迷失昏暗的山洞中探索的旅行者,雖然舉著火把但是不知道要往那條路前進,正當我們迷茫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前方的腳印,順著腳印我們發現了前人留下的路標,他們仿佛是在告訴我們正確的出路,順著這條路前方逐漸隱隱的出現了亮光,我們隱約的感覺到光明就在前方。我相信自我實現者就是為我們留下腳印和路標的人,現在是仔細研究這些線索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