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及筆記時間:2017年9月,2日,約4小時;
閱讀書本:《次第花開》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2011年3月第一版;海南出版社;P1-280頁;
閱讀目標:了解如何時時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閱讀方法:影像閱讀、快速閱讀
整書筆記及感想:
閱讀2小時,筆記2小時。
自去年上元節期間閱讀到希阿榮博堪布的《透過佛法看世界》,到今天(快接近今年的中元節)閱讀到他的《次第花開》,時隔一年半。前者可以視為佛法的入門介紹,后者主要是弘揚佛法、鼓勵人們皈歸佛教的。在這里要聲明的是,我并不信仰佛教,但不可否認佛學中的部分理念是有助于人們找到平靜、快樂的法門。這一年半里我持續地進行了冥想,今天再看這本書,便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善哉,一切都是因緣際會。
因我閱讀本書的目標是“了解如何時時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快樂”,所以只選取其中對己有用的部分作歸納、提煉與闡述。
總概
痛苦并非憑空而來,根本原因在于我執,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從破除我執入手。我執,就是指認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實上,萬事萬物(包括我們每個人自己在內)都是隨條件一刻不停在變化的(生滅的)。因此事實,就產生了無常與無我兩個概念。只有理解無常與自證空性(無我),才能破除我執,即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無我,要從空性與因果兩方面來理解。
痛苦
痛苦,分為苦苦(能即刻感受到的身體與精神的苦);
變苦(現在是快樂的事,但快樂過度了、或時間、條件變化了,快樂轉變為痛苦的事。比如:我們喜歡美食,但太喜歡了、吃得過多吃撐了,就由開始的美好轉變為后來的痛苦,這就是變苦。再比如:我們喜歡玩手機,但玩得太過了天天熬夜玩就傷身體了,于是就從開始的快樂轉變為后來的痛苦,這就是變苦);
行苦(指陷于輪回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三大類。
具體而言,痛苦分為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八種苦。
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每個人就必定經歷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還有貪執、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到痛苦。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我們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即只要我們坦然面對痛苦,認為痛苦發生是正常的,我們就能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
無常
時間剎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來,花開花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這就是無常。無常帶來痛苦,但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的方法:熟悉無常或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熟悉無常可以令我們的內心真正放松而開闊,并會更加珍惜人生。內心的平和富足、親情友情、慈善助人的行為更能令我們產生幸福感。
無我
無我,與無常一樣,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本來性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刻不停地變化中,血肉、細胞、體重等隨條件而不斷變化(這是肉體的變化),思想、意念更是瞬間地無數次的變化(這是思想的變化),所以,我早就不是原來的我了,只因變化前后皆有因果傳遞,我是相續不斷的,故我們總固執地認為我是不變的。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個狀態的生起都依賴之前的狀態,生生不息,變化不止,死亡不過是一種比較深刻的變化而已。
我們總堅持認為事物是固有的、實存的、認為只有這樣,人生才有立足點,才會幸福,所以極力抗拒“無我”的觀點。但不理解無我、不能親證無我,就沒可能破除我執,永遠陷在痛苦的輪回中(因為無我有助于減弱對外物的貪執)。只有當證悟無我時,我們的痛苦才會在當下消失。
因果
從實踐的角度簡單地說,相信因果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棄會帶來痛苦的心念和行為;如果想快樂,就培養會帶來快樂的心念和行為。(即播下什么種子,就收獲什么樣的果實,了解因會造成果,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從因果去了解無我,便是有什么行為的因,我就會因這個條件而變化成另一個形態的我(肉體與思想的變化)。
安樂
安樂,是一種心的感受。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滿快樂。舉例來說:口渴時,喝上水便是快樂;肚子餓時,吃上東西就會快樂;悶熱的夏夜里一絲涼風,便是快樂……我們的生活中既然有這么多的快樂,為什么我們感受不到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夠靜,以致于感受不到或來不及充分感受瞬間即逝的快樂。如果我們能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動,就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
怎樣才能熟悉自己的心念呢?覺察。就是去覺察我們的身體每一部分的感受,以及觀察我們頭腦中出現的意念。當我們從旁觀察我們痛苦的意念時,痛苦就消失了。舉例:當我們憤怒時,我們注意觀察內心的憤怒意念,從旁邊客觀觀察不評價時,我們的憤怒便瓦解了。(我從平時的冥想實踐中也了解到這點,每次當我觀察自己的意念,試著去看它、與它打招呼時它便消失了)
關于佛法
正如本書書名,它應該是次第修行的(次第花開的本意),佛法不向我們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所謂佛法修行便是認清萬事萬物變化的無常與無我,打破我們對安全的幻想,并放松地接受這一切的變化。
很多時候,我們趨利避害,只要一感覺不舒服就馬上另外尋找慰藉,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實際上這是用另一個痛苦來替代這一個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痛苦。如果能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去面對那份煩悶、壓力、痛苦,去覺察它、去接受它,我們便能化解決對它的恐懼。(因為痛苦來源于對無常、無我的恐懼)
總結來說,我結合本書內容并理解為獲得內心平靜快樂的法門是:認清無常、無我,向內覺察意念并接受所有的變化,同時了解變化是有前后因果關系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