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化,機械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手工制作都被機械化代替。山核桃采完運下山,除留一點自己食用,一般都全部出售。山核桃被收購后,放入機器去掉外皮,加入作料機械加工,翻炒,就成了香脆誘人的山核桃成品;鄉親們為了快捷,如今連自己留用的也拿去進行機器加工。
山核桃果肉外包了一層硬殼,硬殼外面還包了一層很直觀的黃色外皮。釆回家后先放地上晾兩天,原因是新鮮的外皮包得緊,晾過后變疏松容易脫落。退外皮的工作放在收回家三四天后。
需要提示的是,退外殼時衣服宜穿深色易洗的為佳。因外皮層有汁,退皮時敲擊時,汁會濺到衣服上留下醬色痕跡,這種污漬特別難洗。汁濺到皮膚上盡管不傷皮膚,但會有刺痛感,所以宜穿長袖衣服。撿山核桃的人手指手掌都會粘上醬色的汁,多了手掌變地發黑發亮,短時間洗不掉,褪色干凈起碼要十來天以上。在外打工的老鄉撿完山核桃回去上班,沒褪色以前,手是萬不敢伸出來,不明就里的人以為這是沒洗手太臟的緣故。
乒乓球般大的山核桃,退了外皮,就露出里面淺醬色的山核桃仔,如蚌中的珍珠呈現面前,又像一個破繭成蝶蛻變蠶蛹。退外皮的工具是一把小木錘。敲的力度不可過大,勁大了會把里面的山核桃仔敲碎,一顆山核桃就此報廢。力道過小外皮完好無損。小時候特別喜歡玩木錘,卻不知幫了倒忙,木錘敲下去時沒輕沒重,不是把山核桃敲壞了,就是根本沒把外皮沒敲下來,落得大人一頓臭罵依然樂此不疲。
退掉外皮的山核桃仔形狀、大小不一樣。上等飽滿的如大一點的玻璃珠。少數不飽滿會小很多。不管大小,頭上都有一個較鋒利的尖。山核桃外殼有些硬,不過牙齒沒問題的都能咬開,絕對不用像吃大核桃,吃之前還得為如何撬開費盡心思。
退完皮的山核桃仔,需要過一遍水,目的是把不飽滿或里面沒肉的空殼區分開。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它們全部倒入桶中加水,果肉飽滿的由于相對較重,不會浮起來,能浮起來的都是沒肉的廢品,可用于冬天取暖或燒火的燃料。
下面就是燒大鍋煮山核桃,因果肉表皮包了一層衣,不經過煮的工序吃進嘴會有澀味;另外果肉煮透了,焙干后吃起來的肉才會蓬松香脆。每一次煮山核桃,意外的福利就是可以去地里,多掰些嫩的土玉米放進鍋里一起煮,煮出的玉米帶點黑色,顏色不是很好看,吃味既有玉米的香味,又有山核桃的青香味。咬在嘴里特別過癮。
煮山核桃時可按每個人口味不同,煮成原味或加入茴香,八角,鹽煮成自己喜歡的味道。煮好撈出來后,最好用水沖洗一下,否則黑黑的很難看,黑是因煮的過程中果肉里的汁被煮出來的原因。
最后一步就是烘焙,開始火勢可以略微大點,到后半程火勢如果過大會把果肉烤焦,適宜文火慢烤,并不時攪翻,使便每一顆山核桃都受熱均勻,烘焙中的山核桃慢慢變干燥,香味隨之慢慢彌漫開來。那段時間上學的小孩不管它焙到什么程度,又或是有多燙,總會順手抓幾把放入口袋才出門上學。孩子哪里知道吃熱山核桃容易上火,迫不及待的熊孩子,沒多久一個個嘴巴都長出火瘡。可沒人在意,哪怕嘴角兩邊已經很痛還是照吃不誤。
山核桃外殼是一個硬殼,里面有硬隔膜把肉隔開,就像四個小房間,每個“房間”里都有一瓣果仁。記得小時候老猜一個關于山核桃的謎語:一個家里四兄弟,長相一樣不團結,各自躲在小房間,誰來叫門都不開,只能牙齒來對付。吃山核桃同樣需要技巧,不常吃的人,常常會手忙腳亂,很難取出完整的果肉。常吃有經驗的,隨便咬一下,剝一下殼,都是整塊的果肉。
為了吃的,高智商的人類總會想出各種好方法。為了方便大家食用,市面上出售的山核桃分為手剝山核桃和山核桃仁兩大類。手剝山核桃其實是在炒制結束后,把山核桃的硬殼敲破裂,如此一來,吃的時候用手就可以剝開,大大方便了人們食用。專門用來剝殼的鉗子也早已發明出來,成了又一種新商品。
如果你還嫌麻煩的人,可以直接選擇山核桃仁,山核桃仁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打開包裝, 入口即食,松脆味甘,香氣逼人,好不爽口。
山核桃仁還可榨油、炒食,也可作為制糖果及糕點的佐料。山核桃果仁中含有7.8-9.6%的蛋白質,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占7種以上且含量高達25%以上,還含有22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鈣、鎂、磷、鋅、鐵含量十分豐富。據資料分析,每公斤山核桃仁等于9公斤鮮牛奶或5公斤雞蛋、2公斤牛肉的營養價值,而且它較牛奶、雞蛋、牛肉的營養易為人體吸收。山核桃仁還具有潤肺補氣、養血平喘、潤燥化痰去虛寒諸功效。
機器炒出的山核桃有多種口味:奶油味兒的香甜可口,奶香味絲滑入心,令人回味無窮;椒鹽味兒的雖說有點兒咸,但是很好吃,突出了山核桃本身的香味兒。
機器加工雖然快,便捷,吃起來總少了手工加工的那種原味和地道,土煮的吃再多除了蓬松香脆,吃不出任何澀味,因為長時間煮已經把澀味煮沒了。機器加工的再好,多吃的話嘴巴里還是會有一絲澀味。
山核桃是我的最愛。可要說機器加工的和土煮的那種好,我更喜歡土煮的。只是機械化的普及,那種念念不忘的純真味道只能遺憾地留在了腦海中,再也品味不到了。
9.06
4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