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天青無紋橢水仙盆: 高6.7厘米,深3.5厘米,長23厘米,寬16.4厘米。該盆為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于世。天青釉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
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宋汝窯天青,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色調較穩定,多數釉面無光澤。是珍品中的珍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汝窯:在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北宋后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御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也列汝窯為第一。此窯燒瓷時間較短,毀于金兵入侵,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屬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
“宋瓷天下第一”,其中“汝窯為魁”,沒有開片的汝瓷則為世間極品,這是在論的。中國首部文物鑒賞專著《格古要論》稱汝瓷“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釉面開片是在瓷器燒制過程中由于胎體和釉面有不同程度的膨脹變形而自然生成的,基本無法控制。
全球所有北宋汝瓷中,僅一件沒有開片,就是收藏在臺北故宮,編號為“故瓷017851”的“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花盆”。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花盆,其外形有說是參照宋時木盆,也有說是借鑒漆器的造形,輪廓簡約大方,由幾條勻稱的直線、幾段完美的曲線和幾個舒展的平面構成,益顯端莊靜雅。線條的轉折、質感的溫潤和造型的比例使其在寧靜中體現出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水仙盆整器滿布透明的天青釉,極為勻潤,盆體的釉層略厚過其他的汝瓷。釉面純潔而全無開片,據分析,是瑪瑙釉中的石英在尚未完全熔融時流動所致。盆口沿處的釉層因重力所致而薄于盆體,可以隱約見到胎體的色澤。平盆底稍稍凸出略含淡碧色積釉的窄邊稜。口沿與盆底轉角處釉薄,呈淡淡的粉色。四只底足為云頭狀,釉水“柔膩如脂”般層層均勻地堆積在底足處,玉質感極其強烈。從口沿、盆體到底足,天青色的幻化完全依賴釉層的薄厚變化,單色的釉面竟能顯出遞進的通透層次。
在雍正后期,雖然開始仿制汝瓷,但從未達到北宋的工藝水平。可以判定,畫中多寶格的兩件汝瓷應當是北宋傳世,而非清初仿制。多寶格左上角的汝瓷水仙盆就是這件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而右上角的汝瓷三足洗應藏于北京故宮。
乾隆帝將汝瓷水仙盆誤為貓食盆的故事流傳至今,皆源自一首七律詩:“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其實,僅乾隆十年(1745)的檔案中,就出現過兩次“貓食盆”的記載。估計在他即位前后,宮中就已經誤稱水仙盆為貓食盆。而七律詩所署的年款是乾隆廿六年,他用“便是訛傳”四字表示。其實他認為詩中的真正錯誤,只是把小狗錯當成小貓而已,因為“猧”是小狗的意思。
最為珍貴的水仙盆就是編號“故瓷017851”的那件,亦即世上唯一的無開片汝瓷。它的釉色、器形、線條以及品相明顯好于其他幾件,稱之為天下汝瓷極品,絕對名副其實。只有它被定名為“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而其他均稱作“汝窯青瓷水仙盆”。
題外話:
經常會寫一些國內外畫家故事、藝術家訪談、關于藝術的趣聞趣事、以及拍賣市場行情。大家還對哪些藝術相關的問題感興趣,或是想看我寫哪些藝術家的故事。
請大家在下方評論區里告訴我,我會認真閱讀,也會為你寫你想知道的,關于藝術的文章~
最后,謝謝你的喜歡,每一個贊,都是對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