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這么大事,應該有反應啊,哪個群都憋著,怎么回事?
2,就算把“車來車往”搞成“人來人往”,那就看怎么看帶這個問題了。車來車往就是人來人往,有什么樣的車的就有什么樣的社會觀念和形態,車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就是歷史發展。
3,變中不變。社會和物質形態在變,“真情”和“人生哲理”——精神——不變。其實就是變遷與永恒的辯證關系主題。
4,沒看見過車或者自家沒有車是出題有問題理由么?即便未接觸過勞斯萊斯,只要人們身處社會生活之中,就仍舊帶著勞斯萊斯的觀念。沒有一輛當代的車,人們是沒“坐”過的。人是帶著整個社會的觀念進入社會的。家鄉沒通高鐵,但是,這不妨礙對高鐵的理解。人的一個特征就是抽象性,把一切紛繁物整理抽象成某些類是人們天生的能力。即便最貧窮的農村,他們當今包括交通工具在內的生活資料,以及生活的觀念,也不可能與五十年前一個樣。
5,比較的發生,不是在自身與他物的關系上才可以保證的,在自身中的歷時上照樣可以比較且看得到差別。未必要和異域比較,差別才會被發現。反思與記憶的能力是需要成承認的。強調自身與普一般不同,以區分或批評命題不普遍,這么分,可以分到原子事實,所以,是不行的。例如,即便把“車來車往”引申到“人來人往”能接受,“人”是不是個抽象概念?你看到過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但是你看見過“人”么?所以,強調命題不具備滿足每個個體經驗或局部地區現狀的理由不成立。往下追尋否定的理由,哪個文題都能挑出毛病。他們忘了人有抽象能力,而且是人之為人的動力。不然哪有形而上這么一說。人類的墮落方式是沒有底線的,向上才有限度。所以,想把一個文題分析砸鍋,方法有的是。這就跟下棋一個樣,想贏總是費勁,想輸,辦法千千萬。但是,有一個理解除外:一個例子除外,跟領導下棋,下屬總輸,他聲稱下“輸棋”太累,那是因為他要棋中輸,棋外贏,本質還是要贏。所以,不在輸棋之列考慮。
6,全國一卷中,一個“認識”,一個“青年”,前一個要寫出理性,后者要體現面對明確對象的語言特色。“認識”,考查陳述與思維能力(認識)。“外國青年”,考查語言的藝術性(外國,青年)。讓老外懂,不是那么簡單,你按常人在既成環境內的感受性的語言表述去干,就丟掉了“外國”“青年”。后者考查人的反思性(反思站在他人位置上說話)極強。要求你要用自己的話語(青年),形象地講述(話語對象是外國),你所生活的世界。這題太牛。強調語言的表達與表現功能,這就像小黃車剛剛出現時,中老年人不會用,孩子們教他們怎么使用一個意思。觀念暫時不在同一個頻道,還要把事情說明白。不過,如果當地考生整體認識水平沒打到那倆詞,整體性放寬一些標準,那咱就不說了。這題估計會有用英語通篇寫的信不信。很少有注意到?外國+青年、認識,這三個語詞的。而且,其提示性的語詞還特意放在最后。必有意圖。
7,上海卷。關于“預測”和“不以為然。前者”是科學態度面對生活,后者是感性態度面對生活。為什么要把“預測”指向“科學”?因為只有科學,才有對未來有許諾能力。這也是當代社會科學理性占主流觀念的必然產物,不面對不行。這題可以任意選,都能說出一番價值。規劃有助未來的生活優化。隨性體現生活態度之自由。任選唄,只有上海等一些大都市才會有此意圖的導向。是對一個區域社會中,群體生活狀態和社會觀念的小引導。引導市民們體會著: 無論怎么生活,都有價值和意義~不要焦躁和迷茫。
8,千萬不要以為作文題就是作文題,它更有價值的目的是對制造社會觀念,塞進價值取向,引導群體反思,平復社會情緒有很好的功能。抓住這些意圖,猜題就有大體的方向。
9,怪不得各群全憋著不說,并不好都卯足了勁寫作文評述文章呢。估計晚上就都冒出頭來了。
10,天津作文也講究。就是提示太多了點。是不是都有提示語字數要求啊。提示的信息密度估計也會有協調。“重讀長輩這本書”。這七個字,作為進入思考視野,太厲害。思路
重?這個字有時間性的前后對比存在。
本?對對象特征需要整體性概括。
書?對象精神
讀?對對象的深度理解。
除了具體指稱(長輩)外,每個字都沒白給。天津卷,主題可能最俗氣,但是,思路流程最清晰。天津卷,可繁可簡,可深可淺,寫作能力差的也能的水平分,想得高分還不易,分數檔會按比較理想期待呈現。
11,關于“紐帶”,關鍵是把紐帶理解到位。能把頓號的幾個短語都統一進去。紐帶,就是共同價值共同需求。不這么理解,諸個短語統一不起來。
12,全國二卷。這題有點走公務員試題的路子。選定材料?建立邏輯關系?闡明關系之意義。其實就是表明態度,把詩文間建立起關聯,然后闡述怎么看待人生的問題。
13,山東卷最二,命題主管老哥估計的挨批。拒絕“回頭看”,事后不被打屁屁才怪。中央要干的就是對各省事檢查要“回頭看”,山東漢子來個??不要回頭看。這出題的家伙腦子有毛病。所以我就判斷,估計這出題的家伙有毛病。就算題要抽簽,做簽的時候也不能鼓搗出這么個東東出來。再說了,人類發展如果不回頭看的,那就連條蚯蚓都不如,蚯蚓還知道前面有危險,原洞返回呢。人類要是不回頭看,他連自己在哪個位置上都發蒙,遑論目的,他以為只要瞪眼往前跑才有價值,這種認識幼稚的可以。例如,給一個人擱大草原上,四望無際,那省的回頭看了,跑一個試試,肯定亂套。?目的,是起點給定后才會出現的,只有60分先在,100分才具備了意義。而起點,就是需要回頭看到的。他要非說“回頭看”沒有引申或象征或比喻的意義,就是語詞第一義,那可就可笑了。再如:只有故鄉(起點)先在,人類才必定出現游子情懷。沒前者先在,那就是鬼魂一個。無論在理性分析和情感思辨上看,都不符合。即便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逃兵們也照舊知道身后有追兵吧?不然,他怎么知道是死地必須拼命瞪眼往前跑的呢?不回頭看,他不興許就不跑了?表現自己是捋起袖子玩命干的意圖過了頭。使他們連基本的理性都忘了。
再山東卷可以說是徹底否定歷史唯物主義,所謂逝去的,它們永遠被隨身攜帶,一個也不會逝去。
14,有的群開始抱怨命題少了思辨云云,我就納悶,是你根本不會知道思辨是什么東西,還是文題少了思辨?懂到底什么叫“思辨”么,還天天思辨思辨滴嚷個沒完沒了。到底什么叫思辨?什么樣的東東呈現才有可能出現思辨?東一個刺激點,西一個意義點,前一個可抓的地方,后一個可想的地方,這樣的題出現,你就以為能“思辨”了?太幼稚。有思路的抓頭兒就能思辨?那叫矯情的可能性增加還差不多。思辨在何處才發生都不懂。以為腦子能夠有個思路出現,就是思辨了?簡直是笑話。今年恰恰思辨性加強了,是他們不會。真會思辨,早就該欣喜若狂了。還能愁眉苦臉?任務驅動,那是扶著你走幾年,這會兒撒開手一看,扶不起來了。都是自己的小聰明,瞎理解,亂給技巧惹的禍。
15,全國一卷。第一個是選擇客觀性視角,第二個選擇個體體驗式視角。前一個談客觀認識,后一個談個體體會,發揮去唄。審題能頂住嘍,后面心就穩。不要把感性理解為不受控制地沖動好么?以為一感性了就發瘋了?人不是活在思辨中,是活在感性生活里。電腦才活在點對點的精確中。
16,揭弊不叫批判,以為學公知就叫批判?都什么認識。揭短,能叫批判么?以為倆孩子打架互相揭發彼此干的壞事呢?
17,“我看高考,我的高考,明顯有著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所以,今年作文要以感性取勝。”————這人又胡說,一看見“我”,就是個人情感色彩?哪有的事。這題要審“看”和“的”。哪是審“我”呢?睜著眼看不見題眼。前者恰恰要求考生客觀視角去理性陳述和分析。還談什么這倆題“以感性取勝”,從老師那就糊涂。一見題,他們自己都亂七八糟。坐而論道頭頭是道,臨機處事百無一能。教的學生絕對沒倆好分。哪是教學生,就這么審題,平日里簡直是給學生高考拆臺去的。
18,許多考生在考前復習時,“進行了素材的分門別類整理”————考生備考,與材料的關系,不是把自己與材料捆綁在一起的關系,需要入心。——不會炒菜的婆娘,家里來了客人,準是把各種蔬菜原材料洗的干干凈凈,碼的整整齊齊,然后焦急地等著老公回來上灶。材料歸類越仔細,越不會用。只是用細致和整齊慰藉自己恍惚的心靈。亂,是能夠把握住材料的現實表現。因為他已經不受困于材料的顯現形式。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女人,總是把屋子收拾的干干凈凈。然后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在大街上漫無目的逛街。
19,有人抱怨審題太難,應該降低審題難度。——沒審題這個環節配重,就根本沒有表達。表達是建立在思維基礎上的,這樣構成的表達才具備了意義,打算不怎么動腦子,只考表達,等于聊天。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白讀了!降低審題難度?簡直對作文一丁點認識都沒有,完全是套作沒用上的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