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房子是舊的,房子外面的物品是舊的,那種舊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懷舊氛圍,這樣的畫面,舊舊的,破破的,卻又是生動的,溫暖的。
我最喜歡三峽人家的老街,雖然它現在越來越像一個景點,但其中充滿煙火氣息的真實生活,那些潮濕的生動的真實煙火味,深深打動了我。
巷子里一個接個的攤點連成了片,沒有叫賣,攤販在一旁的爐子上翻炒著各種燒烤和小吃,各色小灘上飄著菜香,魚香,豆餅香。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大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做糯米糍粑。從選米到洗米,到后期的加工,到米飯的火候,甚至是盛米的器具,他都極其講究,手里的活自然做的精巧細致。我要了一塊手工做的糯米糍粑,極粘且柔韌,一吃就知道有傳統的技藝,純手工,無添加,他的糯米糍粑卷進了時光的味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精心制作。
這時,有位游客說,給我來幾塊糯米糍粑,他一點也不敷衍,手勢輕柔地用油紙去包,看他那小心翼翼的樣子,好似所包裹著的,是一個個傳家寶。
穿行在古街中,一路上總是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即使隨意擱置的物什,一切都是淡然的。累了,在沿街的石階上或坐或倚,偶爾遇到熱情純樸的當地居民聊天喝茶,原來生活也可以這般閑逸舒適。這一刻,你會體會到真正的流年安然,歲月靜好。這就是古巷的好處,慢悠悠的節奏,才是享受生活的心態。
這條可以供我隱遁的老街,化身在坊間市里,用第三者的視覺靜觀著繁華和落寞,熟悉與陌生,安逸同勞頓等反差相夾雜的人間煙火,就像我喝的那碗豆漿,世間五味盡在我的眼里、口中,一瓢白湯灌下去,心里一番澄凈亮堂。
古老的木室外,那兒放幾把舊椅子,我心滿意足地坐在一戶人家門前小憩。這里的房子是舊的,房子外面的物品是舊的,那種舊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懷舊氛圍,這樣的畫面,舊舊的,破破的,卻又是生動的,溫暖的。
走在午后的晴暖中,猶如腳底下踩滿細碎的陽光。看著墻上模糊的雨痕,走進青石板鋪成的深巷,從未有過的親切。為了十年的一個夙愿,我渴望用自己的雙手再現三峽人家的美,逆光、失焦、粗顆粒,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產生的質感精準地勾勒出了藍天白云、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還有毫無煩憂的生活狀態。但這些都是表象,給予我的,不是照片而是記憶,還有日日夜夜祈盼得以實現的心情,巴風楚韻醉三峽也成為我對三峽人家戀戀不舍的濃厚情節。
要回程了。在碼頭,長江平穩緩流,看著三峽人家與我漸行漸遠,而它的整體輪廓卻是如此清晰。
踏過“白墻青瓦石板路,枯藤老樹喜鵲窩”的幽靜;感受過“青山綠水吊腳樓,民間舞蹈鬧婚慶”的淳樸;探游過“白帆點點映瀑布,奇石溶洞古城堡”的奇偉,還徜徉在三峽人家仙境般的夢幻景致中。從此,這些美好只塵封在我的記憶里。
本文原創,如欲轉載請簡信本人
無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