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教學,改變自己,迎接“互聯網+”環境下的新挑戰

? ? ? 在“互聯網+”環境下,我們的傳統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

? ? ? ?互聯網+傳統集市=淘寶;

? ? ? ?互聯網+傳統銀行=支付寶;

? ? ? ?互聯網+傳統自行車=共享單車

? ? ? ? ? ? ? ? ? ? ? ? ……

? ? “互聯網+”已經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教育也不例外,怎么來適應這些變化呢?來自江南大學的陳明選教授娓娓道來,對此進行了全面的講述。

? ? ? 第一、在學校課程與教學訴求方面,我們要從以下四點進行改變:

1、更新教育觀念?,F在很多學生,分數高,但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差。陳教授曾經在大學新生入學半年和一年后,讓其重新做一遍當年的高考試卷,對其進行測試,結果有很多學生是無法達到當時的分數線的??纪昃屯?,我們的教育給學生留下了什么東西呢?所以,要“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讓學生記住概念及規則,更在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遷移等深度學習的能力。

2、重新定位課程目標。

教育一定要向這四個方面過渡:注重立德樹人、塑造核心價值觀,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終身發展力和全球視野。何為“核心素養”呢?知識、技能、能力、素養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舉個例子,比如學習駕駛,交規是知識,移庫是技能,路考是能力,開車時禮貌行車、安全駕駛的習慣和能力就是素養,是在復雜情境下,運用知識、觀念、方法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3、重構課程內容

要實現三個轉變:從以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轉變為以核心素養構建課程;從注重對知識點的掌握轉變為培養關鍵技能;從封閉的教材體系轉變為開放多維的資源體系。尤其要重視學科核心素養,這關乎到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只學習教學理論是遠遠不夠的。

4、教學設計的轉型

以往老師們寫教案,但教案和教學設計是不同的。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以促進深度學習為宗旨。最重要的是要把課程以問題的形式提煉出來,教學內容以問題為中心,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深度理解。

第二,“互聯網+”時代,教學應如何創新?

老師每年都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如何學得高效呢?陳教授強調,反思很重要。要通過反思不斷提煉自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形成自己的主張、風格和特色。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教師需要重塑核心素養

? ? ?作為教師,要有教育信念與追求。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師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是不同的。既然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就熱愛,不愛,及早離開。

? ? ?作為教師,要有深厚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前沿的理論了解。還要有問題意識與科學精神,只強調技術,沒有思想和方法,是培養不出創新人才的。所以,一些熱熱鬧鬧的展示課上,教學成了表演,但學習發生了嗎?陳教授的這一質問,也讓我們思考:評課,到底該評什么?

? ? ? ?作為教師,要進行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學會怎樣利用移動工具來輔助學與教。陳教授結合翻轉課堂,對這一點進行了闡述。反思自己的翻轉課堂實踐,任重而道遠。

2、教育流程需要再造。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孕育著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從哪些地方入手呢?陳教授提供了一些方法,下面幾個讓我產生了思考:

? ? ?一是從調整影響學習的因素入手,作為老師,不能只考慮自己怎么把課講好,一定要提煉問題,不然學習是無法真正發生的。 ? ? ? 二是教學資源的有效設計與利用。當代人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的教學怎么去適應這一變化呢?比如“微課”的誕生,就適應了移動學習、快速學習的需要。對新的教學形式,要積極接受和學習。

? ? 聽完陳教授的講座,我內心有一種緊迫感——這個世界變了,我該怎么變?時光經不起蹉跎,努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