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腳”是我老家黃岡團風縣的特產,用面粉、紅糖、麻油、五香、蘇打等調制成坨狀,用刀劃上米字型狀,貼放爐內烘坑上烘烤而成,其色澤金黃酥脆可口,香甜耐存放,有上千年的歷史,因產品形似狗腳,故名。已被列入《湖北風味小吃》。
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狗腳于我是最向往的美食。那個時候,父母或親朋到團風辦事,就是再困難也會帶幾個狗腳回來,讓我們解解饞。至今想起來吃狗腳的樣子仿佛就在眼前,香味好象縈繞身邊。因狗腳口感較硬,當我們津津有味啃起來的時候,粉沫沿著嘴邊漏漏灑灑,那吃狗腳的樣子,真的是像埋頭啃骨頭的小狗。
與所有美食一樣,“狗腳”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傳說宋朝的黃州街頭有兩家熟食店,一家是做餅子的老記熟食店,因為蘇東坡特別愛吃,這事兒一傳十,十傳百,就把個金黃色的香脆餅說成“東坡餅”給傳神了,老記熟食店生意由此越發興旺。另一家熟食店,老板姓王,生意平時就沒有老記熟食店的好,“東坡餅”出名后,他家的生意更是難做。
他只好向老記熟食店的老板討教,想學東坡餅的做法。俗話說:同行是冤家。老記熟食店的老板是個有心計的人,他本不想說,可又覺得街坊鄰居,不說面子過不去。于是,他隨意編了個“東坡餅”配方給王老板。王老板得了偏方,就試著做“東坡餅”。一連做了十幾回,面粉、香油用了不少,炸出來的不是“東坡餅”,而是一個“灰面粑”。這時,王老板才明白人家說給他的法兒不正宗。眼看黃州呆不下去,他只好把熟食店搬到離黃州20多公里外的團風鎮。
來到了新地界,王老板憑著經驗,自編了些方兒,反復的試,還是不成功。一氣之下,王老板就把案板上還沒做的生面砣,用力一氣亂劃,將這些面砣丟進還沒熄火的灶里,有的丟進火中,有的貼在灶壁上。過了一會兒,王老板卻聞到一股香酥酥的味道。四處一找,見灶壁上貼的幾個灰面砣,烤發了裂,焦黃焦黃的。他抓起來咬一口,香噴噴、脆酥酥,很好吃。王老板連吃了幾個,越吃越有味。他想,“東坡餅”不就是蘇東坡吃出了名,我何不做幾個讓他們嘗嘗,要是一時高興,能取個名,說不定也會和東坡餅一樣,滿城人愛吃,那我也要發大財了。
王老板又做了一些,用禮盒子裝上,派一個伙計送給蘇東坡,并囑咐道:要是蘇東坡吃得高興,就趁興請他取個名字。那伙計到了黃州,好不容易在安國寺佛印那里找到了蘇東坡,于是畢恭畢敬地把老板做的熟食獻上去。蘇學士和大和尚打開盒子,一陣香味撲鼻,就你一個,我一個地吃起來,一邊吃還一邊說:“好吃!好吃!味道不比東坡餅差。”幾個熟食下肚,蘇東坡和大和尚就一人拿一個,左瞧右瞄。大和尚本是愛開玩笑的人,看了一會說:“蘇學士,這面食倒象一樣東西。”“狗腳。”蘇東坡不等大和尚說完就搶著說。然后,二人相對大笑起來。那伙計在一旁也忍不住大笑了起來。這一笑,就把請蘇東坡取名的事兒全忘了。
回到團風,王老板問蘇東坡吃了沒有。伙計高興不過,忙把在安國寺蘇東坡與大和尚如何吃的饞相,又說又做地講了一遍。王老板問伙計:“那蘇學士給取了什么名?”這一問,倒把伙計問住了,他又不敢說自己忘了,想起蘇東坡說“狗腳”時笑的情形,就說:“取了。學士說叫‘狗腳’。”王老板一聽取個“狗腳”的名字,心里有些不悅,就拿一個在手上左看右瞧,猛地一拍大腿,說:“到底是大學士,這名字俗中有雅哈,豬來窮,狗來富。”
第二天,王老板掛出了“王記狗腳店”的招牌。團風三街六巷的人,從來沒聽說“狗腳”這種面食,都來看稀奇。王老板見來的人多,就告訴眾人說,蘇學士與大和尚如何愛吃,如何夸獎,如何取名,把蘇東坡他們二人說的話添鹽加醋,說得天花亂墜,眾人聽了紛紛搶購,自此,團風狗腳就流傳城鄉。
狗腳,是我們這代人抹不去的香味記憶,如今在團風的老街上依然有人在賣,盡管工藝不斷改進,面粉也變得細膩、松軟,但人們大多感慨味道不如以前,我想更多是因為物質條件的大大改善導致味蕾發生了變化,人們懷念的往往不是食品本身,而是與食品相關的那段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