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意更有黏性》讀書小記(上)

這是一本講傳播的書。



書中包含:


1、大量案例;

2、結合案例的理論知識。


前言 何為創意黏性



案例開篇:


前不久,David去大西洋城出差,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會后,去附近酒吧喝上幾杯。

一杯酒下肚,一位美女貼身而來,說請他再喝一杯,David受寵若驚。美女轉身端過來兩杯酒,David小抿一口,便失去知覺。

當David恢復意識,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發現自己躺在一間旅館的浴缸里,全身蓋滿冰塊。他心慌意亂,四處張望,想弄清身處何地。接著看見一張字條:

“別亂動,撥911。”

David拿起了浴缸旁的手機,撥通911。詭異的是,接線員似乎對他的處境了若指掌。她說:“先生,麻煩您把手伸到背后,請慢一點,小心一點。有一根管子從您的背部下方出來?”

David惴惴不安,果不其然,摸到一根管子。

接線員繼續說到:“先生,請不要慌,您有一個腎被偷走了。城里有個偷割人體器官的犯罪團伙,您被他們盯上了。議會人員馬上趕到,他們來之前,請您先別動”

這是過去15年,傳播最廣且最成功的一個都市傳說。

可能之前,你也聽過偷腎的故事,也許不是在大西洋城,但都具備三個核心要素:

(一)下了藥的酒;

(二)盛滿冰塊的浴缸;

(三)腎被偷走的壓軸臺詞。

偷腎就是一個有“黏性”的故事。

我們聽得懂、記得住,之后能復述,同時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行為

下面我們逐一了解,如何給你的信息增加“黏性”



案例二:


爆米花極不健康,如何把這則消息傳遞給美國影院的觀眾。

美國公立利益科學組織發現,飽和脂肪,每日正常飲食所攝入不超過20克。但實驗室分析顯示,每包爆米花含飽和脂肪酸37克之多。

罪魁禍首是用來爆米的椰子油,能讓爆米花質感更漂亮、更光滑,同時散發香味。

宣傳人員發現,這項工作的挑戰在于,沒有人知道“37克飽和脂肪”意味著什么,也不會把每日營養建議牢記于心。37克飽和脂肪,是好還是不好?不好究竟是“很壞的不好”(如抽煙),還是“普通的不好”(喝奶昔)?

老實說,“37克飽和脂肪”表述讓人乏味。飽和脂肪四個字吸引力為零。如此枯燥、學究,哪有人關注?

借助視覺對照,將爆米花所含的飽和脂肪量與推薦的每日攝入量做成對比宣傳廣告。是想衣服柱狀圖,其中一根是另一根的兩倍那么高。但這么做太過深奧,也太過理性。

最終,宣傳人員別出心裁,巧施妙計:

召開記者發布會:“城市普通影院出售的爆米花所含的飽和脂肪可能導致動脈血管阻塞,一份中號爆米花的飽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雞蛋的早餐+一份巨無霸家薯條的午餐+一份塞滿填料的牛排晚餐加起來還要高!”

同時,他們沒有忽視視覺效應,在電視攝像機前,展示一整天攝入的不健康食物系數擺在桌上,而其中的飽和脂肪,盡收一小包爆米花中。

此新聞大獲成功,躋身各大媒體頭條。這個創意產生的“黏性”是電影觀眾惶惶不安,成批霸吃爆米花,質詢影院是否用“劣質”黃油爆出來的。不久后,多數影院,宣布停用椰子油。

有關爆米花的觀念,像諸多想法一樣——有趣但不聳動,真實但不震撼,重要但不關乎生死。

所以創意的成功,還是要靠自身本事。



與《引爆點》這本書的關系


《引爆點》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找對人,第三部分強調找對環境,中間部分介紹了“黏性”。

作者認為,本書是對《引爆點》側重研究社會流行現象的根源,而本書側重研究有效的創意如何構成,為何有些創意產生黏性而有些容易消失。



黏性創意的六大原則


原則一:簡單(Simplicity)

原則二:意外(Unexpectedness)

原則三:具體(Concreteness)

原則四:可信(Credibility)

原則五:情感(Emotions)

原則六:故事(Stories)

六原則聽起來是常識,但為什么沒有鋪天蓋地的黏性創意?

因為有一個大反派,罪魁禍首是種自然的心理傾向,破壞六原則創造觀念的能力——叫做“知識的詛咒”。



如何理解“知識的詛咒”

案例三:


兩人參與的游戲:一人拿到25首著名曲目清單,包括《祝你生日快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詳的歌曲。

這個人敲擊出旋律,另一個人來猜歌名。

我們稱二位為“敲擊者”和“聽猜者”。

游戲前,我們讓“敲擊者”預測成功率是50%。

但120首歌的結果,聽猜者只猜對了3首,成功率為2.5%。

“敲擊者”一邊在敲打節拍,腦中難免隨之響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動手,把生日歌節奏敲出來耳邊應會聽到這首歌。而此時,“聽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們只能聽見一串不連貫的敲擊聲——類似摩斯電碼那樣古怪的節奏。

“敲擊者”一旦實現掌握了某種知識(比如歌曲名),就很難想象缺乏這種知識的情形。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極富創意的廣告要比沒有創意的廣告更循常理


1999年,以色列一直研究小組,搜集200例廣受好評廣告。89%可以歸入6種基本模板。

這些模板大部分與“意外”這項原則有關。其中“極端結果”模板就是突出產品某項特性帶來的意外結果。

案例:一則汽車廣告強調音響的威力,采用這樣的創意:當車載音響播放歌曲,橋梁會隨音樂節奏搖晃起來,當音量調大后,橋梁晃動幅度也跟著加大。

研究人員又挑出落選的200例廣告,嘗試用6種模板來進行分析,奇怪的發現只有2%的廣告能套入模板。

黏性是可以后天培養的。


01 簡單:精煉核心信息


找到核心


案例:美國陸軍每一項行動,都需經歷繁雜的計劃過程,上溯美國總統的最初命令,參謀長聯席會議,再逐級向下傳達,從上將到上尉,層層下達。

這些計劃相當周詳,“行動策略”和“火力規劃”都必須詳細規定。美國陸軍在規劃階段投入大量精力,多年來計劃流程也不斷精益求精。這套精妙體系設計的海量溝通問題令人乍舌,但還是有一個缺點:計劃到頭來往往以失敗告終。

西點軍校行為科學與領導學負責人分析到:“剛開始你還會堅持戰斗,但敵軍也可能會獲得掌控戰局的機會。常常會碰不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戰爭敗北原因就是先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創建計劃上,,但開戰十分鐘計劃往往變得毫無用處。”

因此,美軍在20世紀80年代修改了一貫的規劃流程,提出“指揮官意圖”的概念。

“指揮官意圖”是指位于每道命令最前面的一種直白陳述,它能清洗說明計劃目標,明確指出該項任務所期望達成的最終結果

對于高層,“指揮官意圖”可能比較抽象:“瓦解東南地區敵軍的士氣。”對于上尉所處的戰術層面,“指揮官意圖”就顯得非常具體:“我的目標是率領第三營攻占4035號山頭,清除全部敵軍,只留無戰斗力的殘兵,進而掩護第3旅側翼安全穿越防線。”

“指揮官意圖”絕不會細數闡明諸多瑣碎細節,否則在突發狀況下將失去用武之地。可以在多個層面指導士兵行為,無需由上級下達各項行動的詳細命令。只要知道預期目標,大家可伺機形式。

“找到核心”是剝去外殼,直擊本質。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美國陸軍的“指揮官意圖”只能有一個,而不能是五個。丟棄許多精彩見解而讓最為重要的觀點脫穎而出。

法國飛行員兼作家,《小王子》作者曾為“優雅設計”下了這樣定義:“工業設計師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臻于完美時,并不在無以復加,而在于無從刪減。”

要讓創意產生黏性有兩步:第一,找到核心;第二,借助六原則檢查表轉換核心。

案例:西南航空找到核心

眾所周知,西南航空是一家成功的公司,該公司業績預落在其后的競爭對手差距驚人。雖然美國航空業整體獲利空間不大,但西南航空30多年來保持長期盈利。

西南航空的成功原因數不勝數,但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始終如一的降低成本。每家航空公司都想降低成本,但西南航空已奉行數十年之久。要讓這項策略生效,公司必須協調數千名員工,從市場營銷人員到行李搬運工,無所不包。

西南航空有這樣一個“指揮官意圖”,用來擔綱執導員工協調工作的至高準則。

西南航空任職最久的首席執行官曾告訴別人:“我可以30秒內告訴你運營這家公司的秘訣。那就是:我們是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一旦認清這一點,你就可以給公司的未來做任何決策,絕不會輸給我。”

“指揮官意圖”就是“我們是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這個觀點簡單,但夠用,因為它已經指導西南航空全體員工長達30余年。

當然“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這核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我們不妨把指導原則看成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圓。最中心的那個小圓,是核心,正是“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不過,完全緊鄰一個圓可能是“上班快樂”。西南航空的員工都知道,上班享樂完全沒問題,只要不影響“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即可。新員工也容易利用原則,以應對偶發情況。例如,能不能借用飛機擴音器跟某位空乘人員開開生日玩笑呢?當然可以。那么慶生可以在飛機上拋灑彩色紙屑么?這個,可能不行——紙屑會給清潔人員增加額外的工作,額外的時間等于抬高物價。

考慮周詳的簡單原則可以成為力拔千斤的行為指導準則。


總結:

01 簡單:是傳播的核心,本次先講到尋找核心,未來還有決策癱瘓、《鄧恩日報》為何在本地后來居上、“基模”等有趣的案例和概念,下周再做梳理。

另附華為圣誕節廣告《放下手機看看我》,很好的利用意外、情感、故事三要點,以此作為結束。



華為圣誕節廣告,放下手機看看我! - 騰訊視頻

閱讀時間:7小時39分

筆記輸出:2小時55分


原書信息:


作者:[美]奇普·希思(Chip Heath),[美]丹·希思(Dan Heath) 著;姜奕暉譯

目錄:

前言 黏性如何產生

為什么我們會相信在太空能看到萬里長城的傳言?為什么我們會相信可樂會腐蝕我們的骨頭的無稽之談?為什么我們會相信虛無荒誕的偷腎傳說?那是因為這些觀點都富有黏性,它們能被人理解和記憶,并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毫無疑問,它能改變的是受眾的觀點或行為。

01 簡單:核心精練信息

黏性的創意的第一步就是要簡約,我們應該“找到創意的核心”,剔除那些多余的干擾因素,因為我們在不可預測和混亂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的。無論是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取得的驕人成績,還是克林頓成功競選美國總統,都因為觀念具有簡約這一共同點。

02 意外:吸引維持注意

傳遞信息時最首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吸引別人的注意。這時我們就需要找到人們知識上的缺口:當人們想知道一些事卻無法實現時,他們會執拗的想消除這種痛苦,把我們的知識缺口填滿。因此,我們的觀點需要出人意料,就好像寂靜時發出的清脆響聲。

03 具體:幫人理解記憶

抽象的東西往往很難讓人理解并記憶,同時也讓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困難。如果,想要讓自己傳達的信息能被人牢牢記住,那么就要將一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為。這可能就是伊索寓言《狐貍與葡萄》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04 可信:讓人愿意相信

為了讓同行相信自己找到了治愈胃潰瘍的方法,一位醫學天才竟然喝下一瓶引致胃潰瘍的細菌加以證明——這位醫生出色的地方在于,他把握了讓自己的觀點具有可信度的最佳機會。我們常用一些外部的權威和統計的數據來增強說服力,并不是最好的。因為,在黏性觀點的世界里,生動的細節更具權威。

05 情感:使人關心在乎

1925年,約翰 卡爾普斯(John Caples)為美國音樂學院撰寫音樂函授課程的推銷廣告,在這之前他從沒有做廣告的經驗。他坐在打字機前,在鍵盤上上敲下了廣告史上最著名的一條標題:“我坐在鋼琴前時他們都嘲笑我,但當我開始彈奏時……”他的廣告創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成功俘獲了人們的情感,抓住了人們的興趣,也尊重了人們的個性。

06 故事:促人起而行動

《心靈雞湯》的巨大成功打破了“知識的詛咒”,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故事具有模擬和鼓舞的雙重力量,想要讓自己的創意與觀念更為人牢記,那么,從講一個好故事開始。

結語 黏性如此產生

附錄1 黏性建議

附錄2 便捷指南

附錄3 章節注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