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我去拜訪了我的大學同學,和我距離極進的一個城市。同樣都是小城市,都是四線左右的水平、然而關于未來卻有截然不同的設計。
我所在的城市一直把重工業作為了自己生存的命脈,重工業嘛,最大的缺點就是環境不友好,所以在現在全國把環境保護作為關注重點的背景下,傳統重工業的日子很不好過。再加上之前壟斷市場被打破,我們城市的“經濟支柱”—基本養活大半個城市的國企遭遇了嚴重虧損,甚至幾近破產。然后整個城市的建設突然變慢了,而且由于以前大家一直全身心地依賴一個企業,整個城市人民的思想都相對閉塞和落后,再加上各種商業的本地壟斷,我們本地經濟發展手段單一,商業競爭環境和意識都不強。就因為這樣,我才覺得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城市的發展速度明顯減緩了。面對惡劣的商業環境,沒有開辟新的商機,只寄希望于國家企業絕不會倒下的信念…所以我們家的服務業不夠好,對新的商業形式不感興趣,再加上鐵路交通不便利,動車高鐵通通絕緣!
于是,若干年后,原來可能還不如我家的城市與我們的差距明顯拉大。當它們熱火朝天地建設高鐵站時,我們排不上,沒辦法;當它們打造多元產業鏈,推動服務業時我們無動于衷;當它們建設電子商務時,我們好像根本沒發現這個商機的巨大;當它們重新改造城市規劃,增加市民便利時,我們正在為經濟的下滑而擔憂;當它們全面打造多元城市發展,搭上經濟的班車時,我們開始后知后覺發展第三經濟,完善旅游資源,打造其他產業,最終成為了中流圈中的城市。
城市發展和人的發展是一致的,固步自封,不改革創新,不深謀遠慮的結果被時間一放大就是巨大的差距。
人生一場馬拉松,對城市亦然。只有不停地往前走才能走到想要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