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我們最幸福! 你今天才知道?

網絡上說7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

上小學時,小學收費,大學不收費;

上大學時,小學不收費,大學收費;

上中學時,大學包分配,上完大學要自主擇業;

考大學時,非要轉戶口,人家大學畢業了,

可轉可不轉, 戶口轉出來了;

除了不能生二胎,任何優惠福利,也沒享受過。

眼看就要生不出了,二胎開放了。

生不逢時,感慨頗多,何談幸福?

不過,近日聽一位名師講課,讓人醍醐灌頂,原來我們那一代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50,60后的悲催:

青春獻給黨,老來無人養,想要靠兒女,他們下了崗。

十七、八,滿頭長發;

二十七、八,夜大函大;

三十七、八,累死白搭;

四十七、八,等著回家。

80后的悲催:

80后,怕結婚。一沒房,二沒車。

結婚后,更辛勞。還房貸,還車貸。

小兩口,養四老。兩孩子,真難熬。

拼命干,使勁跑,到頭來,還心焦。

看著已經老去的上一代,想著苦逼的下一代,我們還算幸福的。真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遭遇,趕上了誰也沒辦法,認命吧?

那我們的70后有何幸福呢?

? ? ? ? ? 70后是聽著歌聲長大的

音樂的美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它可以把一定的思想內容,審美情趣以一種通俗的易懂,潛移默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影響人的審美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回憶一下我們那時的歌吧!

陳百強——《偏偏喜歡你》譚詠麟——《愛在深秋》,《水中花》李克勤——《一生不變》BEYOND——《光輝歲月》《真的愛你》《海闊天空》周華健——《朋友》《風雨無阻》張雨生——《大海》《我的我來不是夢》? 老狼——《同桌的你》林憶蓮——《至少還有你》羅大佑——《童年》《追夢人》鄭智化——《水手》

……

在那個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流行樂壇卻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傳遍了大街小巷。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學,我們是一邊欣賞著優美的旋律,一邊感受到詞人細膩的情懷,我們是聽著歌聲長大的。

大多數音樂人有著濃厚文藝情懷,創作了大量的關于愛情、友情、命運、奮斗的歌詞。當年的我們因為年少無知,都無法理解歌詞的內涵,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歌曲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都是現代歌詞無法比擬的。

姜是老的辣,酒是陳的香,歌也是越老越好聽。我們這一代人是聽著羅大佑的歌聲長大的,他的歌曲個性鮮明,時代感強,音樂的風格是多種多樣,題材涉足方方面面,他的才氣和功底少有人能比肩的。

他的創作沁透著對生命狀態的微妙把握和對大眾苦難生活的關注,他的大氣建立在從容超然的立場之上。臺灣的“音樂教父”不是徒有虛名的。

品質較高的音樂流行了幾十年,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

現代的流行樂壇上,雖然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但是校園民謠比較匱乏。《南山南》一出現,馬上風靡國內的各所大學。適合兒童,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的歌曲少之又少,大量的低劣作品充斥著整個樂壇。

口水歌的盛行,無病呻吟的故作姿態,頹廢消極的歌詞,語言不順,詞不達意,思想性藝術性幾乎沒有。快餐式的歌曲來得快,去得快,這類歌曲似乎格外的熱門。

日韓之風吹來了少男少女的盲目崇拜,本土歌曲又良莠不齊。90后00后在這樣的一片土地上生長起來,能吸收多少營養,不得而知。

比較起來,我們70后要感謝那個時代優秀的音樂人,給我們帶來了美妙的音樂享受,更是陶冶了性情,修養了身心,使我們的三觀也比較純正。


? ? ? ? ? 70后,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應試教育,就在我們的頭頂盤旋了多少年。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全國人民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奮力向前,竭盡全力,但結局依然是慘烈的。仍然有一半的孩子淪為了高考的陪跑者,炮灰,到頭來一事無成。

回想當年我們讀書那會兒,學校的各種課程全部開齊。

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科科都上。那時候學豎笛口琴,學唱歌。豎笛,不知買了多少根。口琴,也不知道換了多少把。老師腳踩著風琴,給我們伴奏,教我們唱歌。

美術課,先學蠟筆畫,再學水粉畫,后來學國畫,雖然沒有成為這家那家,但是對藝術的那份懵懂,那份喜愛,也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美術課不僅教畫畫,還教各種手工制作,制作各種小物件兒。

體育課跑步、跳繩、仰臥起坐、沙坑跳、跳山羊,什么都學。勞技課,還有勞動實踐,收稻子、摘棉花、種菜、扎扎實實的勞動。

我們不僅課堂開設齊全,連社會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每年兩次的社會實踐,春游,秋游如期開展。老師還帶領著我們參觀工廠,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運動會年年都舉辦,不管你是體育生,還是平頭百姓,都要拉上去比一比,賽一賽。

學習呢,那時的人是不是不學習呢?不是的。那時的學習,充分的體現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

那時的學生不補課,頂多初三的時候才把補課提到日常上來。周一到周五上晚自習,周六日,寒暑假在學校集體補課,除此以外就沒有了。

會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去讀中專高中。成績差的讀技校或者不讀書。真正會讀書的孩子自然繼續求學,不讀書的,家長也不會太強迫。

看看今天的孩子,平時除了上課就是補課,學習占據了90%的時間,學校為了爭取追求升學率,開設的學科也大多是文化課。課程比較單一,只有音樂,體育,美術。

社會實踐全部取消,美其名曰,學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怕出意外,運動會也是少數同學參加,參與面非常的小。

學習繪畫、音樂、舞蹈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考級拿證成了終極目標,根本就沒有樂趣可言,更重要的是學習壓力大,作業的負擔較重。

學習已成為一座大山壓在了孩子身上,這十幾年的求學生活只有一件事,學習書本知識,考試拿高分。

70后的我們對那時的回憶是豐富多彩的,歡聲笑語充滿了校園。雖然現在沒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學校的生活是難忘的。


? ? ? 70后的課余生活是自由的快樂的

沒有繁重的課后作業,沒有學習的壓力。我們在天真無邪的游戲,打鬧中度過了我們的童年,那是純粹的無憂無路。

放學過后,寒暑假,除了完成老師布置家庭作業外,大多的時間就是玩的。

那時沒有手機,電腦,只有電視。戶外活動是孩子主要的玩樂方式。

學騎自行車是最癡迷的。個子小小的男孩,女孩穿過三角架踩在爸爸二八的自行車到處跑。打彈珠,打紙牌的男生,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頭碰頭,湊在一堆,趴在地上,打得不亦樂乎。

摘果子,爬樹,捉蟬,那是一個“野”字形容。女孩子最愛跳繩、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方格子是男女通玩的游戲。

在外面瘋玩長大的男孩子,還會到河里去游泳,去摸魚,狗爬式自學成才了。

承擔家務勞動是那一代人的特點,那時的父母不會嬌慣家里的任何一個孩子,家務勞動,每個孩子都要承擔。打開水,洗碗,洗自己的衣服,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現在的孩子很可憐,課余時間被各類的補習所占據。特長班,興趣班,是跑了上家,跑下家。家務勞動,什么都不讓做,也不會做。

有一點時間就待家里玩手機玩電腦,根本就不出門,戶外活動少的可憐,更別說是享受少年,童年樂趣了。

在那個物質稀少的年代,孩子們的天性是自由的,生活是快樂的,而在今天物質條件越來豐富的今天,孩子們卻沉浸在各類的電子產品中,在虛擬世界里尋找快樂,反而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他們是不是最可悲的一代人呢?


我們70年代出生的人,知道了金庸,岑凱倫,瓊瑤。追著《上海灘》,《追捕》,《射雕英雄傳》這些電視劇。我們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體會著那份純粹的樸實和快樂。我們這一代長大后,性格果敢,堅強,能冷靜判斷周圍的一切,集體觀念強,被動接受新事物。思想樸實,三觀正確,勤勞務實,有責任心。

光陰就像流水匆匆流逝而不復返,記憶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感動。白巖松說,幸福就是記憶青春,見證時代,感恩生活。

70后的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你今天才知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