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幾天前觀摩一堂展示課時,深感現今課堂教育依然步履維艱。也許有人說,觀摩課畢竟不是常態課。但我們都知道,教師教授的每一堂課都滲透著他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的。這次的觀摩課,課堂氣氛嚴肅而緊張,學生端端正正地聽講有序地作答,老師嚴謹地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內容。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點旁逸斜出。可以說,這堂課最大的追求是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明白課文寫了什么,所描寫的事物有什么特征,朗讀課文應注意用什么樣的語調,某個句子、詞語的含義是什么。這位老師堪稱稱職的知識搬運工。
? ? ? ? ?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認為在學習課文時,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內容時必然產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與課文傳達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碰撞或者共鳴,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老師備課時,要把這些因素作為課堂討論交流的重點。如果只考慮這篇文章要灌輸哪些知識點,將知識講解作為重難點,只考慮將文章的表面意思講清楚,而不是將文章當作了解一個作者、時代的窗口,當作了解作者所描繪的事物、事件以及與他相關聯的事物時,那么這篇課文就只是一篇課文,而不是一類課文。教師講授的只是一個樣例,學生學習了這篇文章以后,他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教師沒有將這篇文章的精髓提煉好,沒有將課文當作一個典范提煉出它的特征,只是就事論事,那么學生今后依然無法獨立地去學習理解評判一篇文章。
? ? ? ? ? 我們應注意到,任何一篇課文,都是作者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作者認為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令人驚奇的,在作者眼里,大自然是什么樣的,動植物是什么樣的,一定要把這些向學生著重指出,這樣在學習時課文時,學生就會自動產生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表達出來。即,老師要讓孩子們自己去自由讀,自由發現,自由表達:我讀到什么,我發現了什么,我有什么感想,我的判斷與推斷是什么。這樣,孩子才能在學習中獲得完整學習體驗,對學習內容有完整的印象,產生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判斷力。
? ? ? ? ? 如果當今的學校教育課堂依然不能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個性的場所,那么中國如果想要培養創造性人才一定仍然是鏡花水月,空中摟閣。
? ? ? ? ?中國人缺乏創造性由來已久。一般都是指責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它造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在人格、精神、思想上先天性缺鈣。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表面向來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似乎很有骨氣。但實際上是沒有什么獨立人格的。因為歷朝歷代,無論你多么有才華,有能力,有抱負,如果沒有君王、各級官員的賞識提拔,那么你都是“白丁”,你的才華沒有施展的余地,你的個人價值就不可能實現。唐代的王勃,李白,才高八斗,但依然惶惶然四處求官。一但求官成功,進入官場,他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因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才有陶淵明“不為五斗地米折腰”的佳話。但實際上,陶淵明還是向往官場的。只是他沒辦法改變自己的個性。
? ? ? ?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利用官場這個大機器,將知識分子鑄造成了從骨子里就不需要獨立思維、張揚個性的遺傳。因此直到當代,這種遺傳基因依然頑固地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雖然無數國人痛感中國人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精神,自由的個性,但冰凍三尺,積弊難返。? ? ? ? ? ? ?
? ? ? ? 雖然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將代表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作為教育國人的主要思想體系,但其中的價值標準已經基本異化,不復儒家思想原本的模樣。它只是借用了儒家思想的瓶,裝著歷代統治者自己的酒。儒家思想中,積極的反而湮滅,比如敢于堅持自己的理想,敢于創造自己的理論主張,追求個的恬淡寧靜生活的品質,只有孔、孟做到了,后代的荀子,再后來儒家傳人都只是重復前人,至多略有發展而已。在改造思想意識、理想人格、精神心理方面并未給國人帶來積極普遍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哪 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只是一介書生,少有能建立自己的理論成體系的。有學者就指出:“儒家思想淪為理想人格并沒有成為國民人格的唯一源泉,中國的現實人格是源于儒道佛三家融合后的理想人格,但現實人格卻又并非這一理想人格的完全再現,它在人格中心結構—‘仁義’的方向上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以‘自私虛偽—正直忠義’為首要結構特質、且負極因素占主要的現實人格結構。”
? ? ? ? ? 所以,如果教師不能從心理上完成自己的人格建構歷程,也就不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的思想;如果教師在日常研修、培訓、備課時,不能努力增強自己的知性因素,強化自己人格中理性的維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培養自己的審美特質,那么再美妙的課程內容,教師也無法體味,更遑論將它傳達給學生。
? ? ? ? 因此,教師在學習實踐新課程理念時,不能僅僅將新課程、新核心素養的思想理念生搬硬套,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一定要認真分析揣摩新課程、新核心素養的思想理念的核心,加強對于新課程、新核心素養中關于科學性、理性的認識,培養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認真審視、健全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將完善自己的人格作為理想去追求去實踐。這樣,才能保證在培養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時,造就他們有活力、有思想的人格特質,讓我們的孩子不再是沒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一群庸碌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