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時說起她最近在一個機構報了一個課程,想起我在同一個機構之前報過另外一個課程。那是個網絡課程,結果很慘,12次的課我大概只聽了第一次,后面就再也沒聽過。說起來的時候,才突然想到原來只上了一次我就再也沒上過。又想起之前報過的一個遠程的課程,一次都沒上過,大概就上去改了個密碼,就再也沒再登陸過了。又想到買的微課,基本都是買了就算,再也沒有聽過或者看過。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起來我從小到大的朋友,只要不在眼前了,我立馬好像就把他們塞到了一個角落里,再也想不起來了,雖然再次見面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親切。真是人不在,情不在。
記得上課的時候老李有句話叫not in the sight ,not in the mind。是指小孩子對于重要的客體要進行內化,但這是一個過程,慢慢的從不見一會開始,不見一會,回去媽媽還在。時間再長一些,回去,媽媽還在。直到最后,媽媽的形象完全印刻在小孩子的心里,這時候即使媽媽有事離開了,小孩子也不會覺得害怕媽媽不在了。由聯想到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的原因,在我生長的關鍵期只能一兩個月見一次,而且每次回來他也都有很多的事,能真正陪到我的時間很少。而且也是因為我出生的緣故,我爸爸才被調到外地,這里的感情也很微妙。大概如此,所以在內部客體形成的時候,我是有缺失的。當然其實我后面經歷的事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模式,才變成了今天這樣:人不在,情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