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輕蔑、憤怒、報復這些情緒,都與恨有關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為善!

【空杯Sara】 學而思20171114 看見D2

越來越喜歡葉靜的帶讀了,她的舉例和引申,都會引發我更現實且深入的思考!

開篇葉靜用兩個例子來闡述“深刻”,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本來是一個狗血的情婦自殺的故事,他從結論出發,去倒退人的心靈軌跡,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了自己的道德偏見,深挖下去,發現每個人都有她人性的渴望與無奈,對這個情婦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深刻:即是去探尋為什么,追問下去,更重要的是不帶任何主觀臆斷的去看待問題,只是去客觀看真相,看事實,呈現它本來的面目。我的理解是站在一個第三者、旁觀者的高度上,只是去看事情,不做任何評論,通過深入一件件事情,來追尋“什么必然發生,什么不可避免,什么不可能發生”,這也是我不斷探求世界的最終目的,也許是想確定某些東西,從而獲得安全感,無論如何,這些目的都激發著我的欲望,繼續探尋世界。

通過虐貓事件,我對《倫理學》里的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嘲笑、輕蔑、憤怒、報復這些情緒,都與恨有關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為善。當我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批判這個用高跟鞋踩死貓咪的女人時,我們又何嘗不是去發泄我們內心里的恨意呢,又何嘗不是在傷害一個背后滿目瘡痍,對生活絕望心理畸形的女人呢,很多時候我們只不過是打著善良的旗號,用自己的恨去傷害別人。這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何為“善”,我又是否也有某些時刻也是這樣善良的去傷害他人,是否有帶著評判的眼光去對待周圍的人,給他人貼各種各樣的標簽。其實我自信我還是一個很會體諒他人的人,與他人相處,通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也很少會給他人下定義。尤其是上完彭彭的薩提亞,每個人都是渴望美好生活,被理解被認可的,包括我們身邊任何一個看上去十惡不赦的人,但隨著他的出生,他的家庭環境,父母的影響,周圍的影響,自己的各種經歷,造就了被不同背景打磨過的他,因為每個人所經受的種種有限,他在每個時刻做出的決定對于他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就像我們的父母,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的影響,我以前也怨過父母,沒有在我兒時給予更多引導等等,但就父母經歷的生活種種,他們當時為我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已經是他們認知范圍內能做的最好決定了,他們也都希望著每件事情都會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還有什么可非難的呢。就我們當下來說,我們也在不斷做選擇,選擇做我們認為的最好的決定,也許會錯會后悔,但這就是當下的我們。所以對這個世界多點包容吧,每個人的背后都有豐滿的過去,我認為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人能接受的范圍內,給點適當的用心的建議,僅此而已,如若這中間帶著任何情緒,里面都是帶有些許自己的恨的,無論是對老公、對父母、對他人,我想都是一樣的!感謝薩提亞,感謝彭彭,感謝葉靜,讓我時刻提醒自己,想到早上還跟老公一起對某位司機的行為表示憤怒,現在想想還是自己修為不夠啊!

今天彭彭繪本課上無意提到的一個話題,對我來說居然醍醐灌頂,讓我想明白了一個長期不得解的問題。我是不敢看任何現實災難的場景的,而之所以不敢看,其實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而如果轉念去想辦法去做點什么的時候,就不會再這樣恐懼了。之前我確實是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除了看著別無他法,從現在開始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試試想一想自己可以做點什么。同樣當孩子面臨類似的恐懼,無力感的時候,我也可以試著引導他去用自己的力量做點什么,可以看到些許的希望,也許就不會那么恐懼了。慢慢成長的路上,跟孩子一起努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