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劉禪是個胖乎乎的沒出息的皇帝,這兩天在《得到》的欄目中看到兩篇文章《劉禪為何“樂不思蜀”》和《阿斗真的扶不起么》,驀然發(fā)現,劉禪遠比我們想象的聰明。
歷史上對他的詬病主要是諸葛亮一死,他就投降了魏國。細想當時情形,蜀國在和魏國的戰(zhàn)爭中節(jié)節(jié)敗退,只有三種選擇,要么聯吳抗曹,要么南遷國都,要么茍且求活,他選擇了第三種。東吳實力不比當年,聯合東吳不過是茍延殘喘;至于遷都,不是長久之計。劉禪琢磨,此時蜀國朝廷毫無斗志,干脆投降好了,代價最小,保全蜀地百姓,自己也落個好結局。(有一派觀點認為劉禪是故意投降魏國,讓鄧艾、鐘會自相殘殺。)還有人批評劉禪不追謚恩重如山的趙云,這個真怪不得他,他是繼承了父親劉備對趙云的待遇,后來姜維等人提出來,他立刻照辦。
有幾件事可以證明劉禪非等閑之輩。?
懷柔拉攏手段高明。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消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然后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
顧全大局。一方面,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和諸葛亮和平相處。諸葛亮對劉禪的態(tài)度儼然嚴父,醉心于北伐,排擠李嚴,不用心輔佐和教導劉禪怎樣治國。處處架空劉禪,北伐前還派心腹黃元監(jiān)管劉禪。換位思考,你如果是劉禪,肯定會有不爽,但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一直保持克制的態(tài)度,從大局出發(fā)。諸葛亮急于北伐的時候,他規(guī)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guī)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同時廢除丞相制度。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任命費祎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jiān)管行政。把原來集權于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相互制衡。李邈趁諸葛亮去世,上書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想迎合劉禪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另一方面,判斷力強。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說兩句題外話,魏延是個人才,在北伐中屢提出新創(chuàng)見,諸葛亮重用他,或許歷史將改寫。)
扮豬吃虎,察言觀色水平高。劉禪投降后,被曹魏封為安樂公,可是劉禪很快看出來,魏國的實權在司馬昭手里,并且司馬昭對他很不放心。果然,司馬昭情劉禪吃飯,故意讓人演出蜀國曲目,還讓蜀國降將觸景生情,就是想試探劉禪反應,問他想不想蜀國。劉禪裝瘋賣傻地說道:“這地方這么好,還想什么蜀國。”隨侍劉禪的郤正覺得看下下去,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道:“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劉禪在這件事情上看得很明白,司馬昭就是不希望他有思念蜀國的事情,并且越昏庸越好。
總之,劉禪比我們想象中要聰明,要能干。劉禪在蜀國最弱的時候接盤,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zhí)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做不到的。諸葛亮死后,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如果換個好時期,很有可能是一代英主。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劉禪“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