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促使我想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前陣子的新聞“金正男遇刺”報道中,將那個1988年出生的女嫌疑犯稱之為“中年女子”。是的,我就是那個生于1988年的、剛過完正月生日、已經進入29.1歲的中年婦女。雖然長著一張逆生長的娃娃臉,但未婚的身份將我與同齡人拉開了長長的差距。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它是好時代,是因為,吃的鹽多的人已不具備指導別人人生的資格了。互聯網大潮下,每個人都被拉到了同一個起點,了解商業思維模式,在互聯網下培養出來三觀的90后,雖然最大的才27歲,卻已經有一批人進入了中產階級。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努力什么時候都不為晚的真理,于是,76歲作畫的摩西奶奶,79歲走T臺的王順德老大爺也像潮流那么火過一陣子。
壞時代,是因為我出生在一個排資論輩的年代,終于熬到了30歲,年齡反而成了劣勢。尤其是現在我這種,大齡、未婚、未育的女生,出去找工作被嫌棄的不得了。即便是已婚,也會遭遇職業斷層的危機,一面是年輕實習生上來的競爭,另一面是生育前崗位沒有上層提高的壓力。這種30歲焦慮,又難找出合適的參照來緩解。
更悲慘的是,我面臨著是一個對未婚女性并不友好的社會,尤其在婚姻市場上,人們的目光都盯在姑娘的年齡上。我記得《中國式相親》第一集里面有個是40歲的女嘉賓,煲的一手好湯,且長相漂亮大方,絲毫看不出歲月的痕跡。面對23歲的兒子為這位女嘉賓爆燈后,男嘉賓的媽媽,說出了這么一番話:
像你今年四十歲。你知道男士嗎?二十歲的男士是期貨,三十歲的男人是現貨,四十歲的男人是搶手貨。
這恐怕是讓人不忍吐槽又再不能現實的問題了。在過去的年里,每個歸家的未婚男女都深有體會,當90后都要想方法應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30歲的姑娘再去相親差不多是自取其辱了。
-2-
我并不排斥這種挑菜一般決定婚姻的方式,實際上,我從20歲畢業,踏上工作崗位之后就開始相親了。
我是那種按照父母期許長大的乖乖牌女生,上學的時候好好上學,沒有戀愛,整日圖書館和自習室度過青春,即使工作之后,每晚也是9點之前回家,10點左右按時睡覺,擁有著老年人無與倫比的健康作息,生活簡單又稍帶乏味。
我的老媽思想保守,大概覺得女生會打扮就會變壞,再加上家里也沒錢,所以我的學生時代主要以學業為主。因為從小就不會打扮,天生就缺乏審美的眼光,長大后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樣的衣服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即使并不便宜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也沒有別人好看。
20歲的我就這樣笨拙,不自信,不漂亮,知道未來很長,但并不確定方向。在這種情況下,相親六年下來,只收獲了一堆奇葩的遭遇。
第一次相親對象是叔叔生意上的朋友家的兒子。對于這種目標不明確的介紹,雖然不大情愿,但還特意請了假。叔叔是介紹人,那天他特意去理發,把四個輪子的車洗了洗,隨后過來接我去相親地點。一路上對我各種批判:衣服顏色頹廢,沒有化妝,眼鏡難看,甚至拉我臨時下車去眼鏡店換一副眼鏡。相親男是一海龜,遲到2個小時后,開四個輪子過來,當他把車停在門口的時候,我終于意識到,原來叔叔洗車時多么英明的選擇。
整個相親過程異常尷尬,基本上就是家長相互查戶口,談論生意,順便幫倆人相親,最后留下“你們倆還有什么問題要問”的時間。我像一個等待面試結束的應聘員工,小心翼翼的回答,“沒有”。場面冷了幾分鐘后,女主人識趣的把兩個談生意的家長拉走,留下兩個陌生人面面相覷。這時,我啟用了同事傳授的“救場模式”,同事如約的給我打來電話,誰知道對方也套路深,電話一同響起,最終,我們在各自電話聲不甚愉快的結束了。
網上有個帖子說“相親就像招聘,是個技術活”,比如
相親前準備: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搞清楚對方狀況,不合適不要見面;
相親過程中:著重對雙方價值觀、金錢觀、家庭觀進行交流溝通;
相親后評估:沒興趣,閃人,有興趣,開始試用期。
仔細逐一看來好像確實有那么一點道理,后悔沒有晚出生幾年看到這個指導方案。回顧自己的相親經歷,幾乎經歷了各種雷區:因為沒搞清楚對方狀況,遇到過武大郎版馬叔叔的“傲氣男”,介紹人安慰我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未來年薪幾位數的款爺;因為沒溝通三觀,遇到過對我大談蔬菜種植經驗號召與我一同致富的“創業男”;還有將我社交網絡上所有朋友全部加一遍,宣稱離了我活不了的“癡情男”……
那時我的親生閨蜜曾針對性的提過建議和批評,評估的結果就是我不會包裝自己,起碼連張像樣的照片都沒有,拿什么給介紹人相親。于是,我在某一段時間,深刻研究了各種寫真熱門pose,后來大失所望。那些年流行的風格無一不是妹子們穿著象征“清純”的白襯衣,做出各種“老公不在家,我很寂寞”、“受不了了,快來撩我的”的姿勢,這種羞恥的動作我一定放不開,還是棄了,繼續用我的畢業照愈戰愈勇。
后來的后來,我真的用自己蠢萌的畢業照,招來了一個不嫌棄我樸實有內涵的男朋友。他大概勉強符合2014年最佳男友標準(具體項目請詢問助度娘)。對了,這不是相親來的,他是我自個認識的朋友,屬于窩邊草。還有,現在這個人已經是我不愿意提及的過去式了。
-3-
相親六年,彷徨兩年,我都學到了什么?本不想寫這個問題,畢竟不是老司機,我只有失敗的經驗,沒有成功過,但是,我想從自我成長的這些年來告訴與我相同的姑娘,這些坑都如何避免。
首先,連情緒都管理不了的人與猴子無異。
脫不花在《快速整理心情的想法》中提到,“情緒管理能力并不屬于情商問題,而是智商問題”。我深以為然,畢竟,當一個人整日被情緒籠罩,腦子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很多姑娘在戀愛中都有愛作死的毛病。當然大多數不會承認,只會說自己有點小情緒,小敏感,愛對方才在乎對方。她們會因為男朋友做了錯事怒不可遏,傷心欲絕,但后來當男朋友拿出認錯的態度,她們又會感動萬分。她們的情緒按鈕只有“生氣”和“感動”兩個可切換,毫無平衡點。擁有這種狀況的姑娘,大多數只有兩種結果,要么在愛情里吃盡苦頭,要么因為自己顏值勉強hold住自己的壞脾氣,繼續愈勇愈挫,別問我為什么知道的。
我這么說并不是不允許有情緒,有情緒并沒有什么,這是我們的基因在作怪。但是,和情緒不穩定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會變得患得患失,易怒暴躁,疲憊不堪,這樣的伴侶是一種消耗,也是一場災難。針對這種把對方相處尸化的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提高對情緒的感知能力,找到行之有效的面對負面情緒的處理辦法,同時也要遠離一切負能量的人。
想給愿意改善自己情緒的人推薦兩本書——《愛的五種語言》、《好好說話》。前者會告訴沒法選擇投胎的情況下,如何擁有幸福的能力,后者會讓你摒棄那種“說話總是說不到點子上,邏輯不清語序混亂,一言不合就起情緒”的人生。
顏值即正義,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
男生沒有看上你,一般就一個原因,長相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不同的男人,對外在的要求也不同,不要責怪男生不了解你內心,再好的內心,過不了第一關沒有用。這就跟應聘工作一樣,簡歷不達標,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有些男生提起對伴侶的要求時會說,“沒什么要求,談得來就行,”或"有眼緣”,其實這話就是扯談,真相就是,好看就行,對于丑的,都談不來。沒有人不喜歡長得好看的人,所以千萬不要相信對方看上的是你其他優點,其實只是因為在同等條件下沒有更好的選擇罷了。
對于五官都端正的普通人來說,只要做到對身材的自律和穿搭的學習,你的顏值都會提升到中位線以上。有句老話說,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吸引什么樣的人。當你變漂亮之后,就會發現,無論是感情還是工作,或其他方面,都會像開了掛一樣的順利。我就是例子,當我瘦了21斤的時候,一向視我為路人的朋友,見到我都會替我拍照夸我漂亮了。(無奈臉)
停止你的圣母心,兩性相處的最高法則是吸引并非犧牲。
這是我花了很久才學會的功課,也是我27歲從家鄉四線小城市來上海的原因。從小到情緒價值的提供,大到換工作換城市,都為了追隨男朋友求一份穩妥的婚姻。殊不知,在這個甚不安穩的時代,最無用最愚蠢的行為就是為別人犧牲。無論你做得多好,都無法收集所有的贊,也得不到百分之百的愛,只會讓你看起來毫無價值,也會讓對方沉重窒息。
后來,我在一篇文章里學到了一個概念——“過度需索”,才明白自己一直希望用伴侶來滿足對安全感和愛的需求,而不是彼此支持。人們終其一生,都會有很多需索,需要建立自己的支持體系,用不同的人來滿足要求,并非將所有的關注點都投在伴侶身上。
我原本有很多愛好,比如寫文,比如旅行,當為感情舍棄了圈子,也舍棄了那個做最好自己的機會。有人說,遇上喜歡的人,努力去追,哪怕卑微一次又何妨。但我想說,這種圣母心的跪舔行為相當于吞一萬只針,當你抱著投入全部的念頭,遇到輸不起的狀況就再正常不過了。在男女之間相處的模式里,應該做的是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以自己越來越好的面貌去吸引對方,而不是靠討好來維系這段感情。
現在,我很充實,每天堅持早起、健身、讀書、寫文、做手賬、聽音頻,周末會去看展覽,各種集市,還有同頻的朋友。精力分配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層次,我擁有了比以往質量高幾倍的生活,也深深相信一個人過的開心,不管未來遇上左先生還是右先生,誰都會開心。
相信原生家庭帶來的一切烙印,從而盡力避免它。
被下架的《巨嬰國》熱的那陣子,好像網上任何心理學文章,不提“原生家庭”都有點說不過去了。不可否認,雙親和睦的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大多數人格健全,即便單親家庭的人,如我,長大后要吃盡苦頭、用力學習愛的功課才得以擁有愛人的能力。
所以,對方的父母,尤其是父母的格局很重要。所謂格局并不是高知家庭才有的專用詞,至少有一方,是眼光和見解高于同年代人的。這樣的父母,即使受年代所限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會明辨是非,會給子女以能接受范圍內的高度自由,盡力提供最好的教育。在我理解的“教育”,不僅僅是文憑教育,還有行走于社會的知識和價值觀。
如果不能,那么請選擇擁有自己主見非“巨嬰型”的人作為伴侶,因為一個人成年之后還處處以父母意見為準,為父母妥協的人,并不見得是有“孝順”這種美德。原生家庭是一個直觀的篩選,但也僅供參考,畢竟未來面對的這個人,他對婚戀的態度和家庭模式的標準,才是最為重要的。
-4-
在很多年以前,盼望著30歲,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必將擁有成熟的心境與完美的家庭。當我無限接近30歲,尤其是歷經很多變化的這兩年,我開始思索一個問題:女人30歲之前一定要結婚嗎?那些相親相愛的經歷告訴我,從內心上來講我還是渴望被愛,獨立的生活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需要愛,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條回家的路。但我也不懼怕別離,不憂心等待,因為那個家啊,只有真正適合你的模式,才會與之共建一種最深層的親密關系,驅散生而為人的孤獨。
很喜歡劉瑜說的一句話,“一個人要活的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妥,有召喚,愛自由”。我也曾像她說的那樣,剛來到一個城市,一個人等著天亮,一個人等著天黑。如果說孤獨有十個層級,那么我真的有過十級的孤獨:一個人搬過家,一個人去醫院……這兩年,我學會最多的,就是忍受孤獨,與自己獨處,就像適應一種殘疾,它讓我逐漸明白,并不能依靠任何人,也沒有誰能代替你成長。
我到了一個連一包薯片都不能吃的年齡,清楚的知道多吃一些垃圾食品,將需要跑步三十分鐘才能消耗掉;我已經接近一個傳說中再不嫁人都已經嫁不掉的年齡,同時我的身邊還有大量婚姻不甚穩固岌岌可危的同齡人;我要學著去沖破職場的天花板,想著晉級中層的事兒,開始為房子、理財、保險這些“大人世界里的事情”煩惱,然而,我還是不懷念我的青春。
跟那時相比,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懵懂的白紙哪里比得上歲月從容?雖然缺點還是有,但我最終把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那就是自律和理性。我甚至有點懊悔,這種覺悟,為什么沒早點知道呢。
我又很幸運,如果真的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很多該跳的坑還沒跳,該懂得道理還沒懂,那才是生活最悲哀的地方。
所以啊,努力走好未來的每一步,那都將是屬于自己的萬里路。不信你看陳意涵的三十歲,反正我覺得挺酷。
- END -
謝謝你長得這么好看還關注我
如果認同,請點個“喜歡”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