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潛開放水域課程記錄(二)

耳壓問題永遠是自由潛初學者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水肺潛水也是需要解決耳壓的問題,但是水肺潛水有足夠的氣量另外下潛速度緩慢,所以簡單使用閥式(捏鼻子使用胸腔的氣來達到平衡)就可以應付耳壓的問題。而自由潛是只用一口氣來完成整個潛水,一口氣的時間最多就幾分鐘,所以我們要快速地到達目標深度,耳壓就必須做得非常頻繁。我們多采用法蘭佐和BTV來滿足耳壓的,剛考過的一個同學說他每分鐘能做90下耳壓平衡。

第二天的訓練從早上十點開始,這次我跟的是POTTI教練,感覺POTTI教練比第一天的女教練專業很多。我們先從熱身開始,攀繩下五米,轉身在水里呆到自己橫膈膜開始抽動到憋不住,然后攀繩慢慢上來;然后下到十米,轉身呆到憋不住上來。第二次下的時候,已經感覺自己下得很慢,耳壓也做得很慢,到十米的時候我都幾乎沒有停留就直接返回水面。我看了一下表:在水下時間1分36秒。POTTI告訴我,下深度速度太慢。我在第三次的時候加快速度,但是感覺耳壓做得非常勉強。今天變溫的深度依然在11米,在大約十米我已經感覺到絲絲的涼氣,一到11米,好冷!我身體縮緊,繼續往下爬,在13米左右的時候,我的橫膈膜開始瘋狂抽搐,我趕快轉身,這時候我看到POTTI跟我平行,看著他的眼睛,我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安全感,不像第一天那樣飛快逃離。我放慢速度,一下一下,進入溫暖的水溫,朝著頭頂的光芒而去。

POTTI說天生BTV雖然只是百分之幾的人會,但是BTV做出來的力道和頻率卻也是各不相同。我雖然是天生BTV,但是用BTV做耳壓的頻率太低,力量太小,所以在有水壓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平衡耳壓了(我也發覺第一天我嘗試帶頭套下水的時候,耳壓是做不了的。大約是因為頭套里的水被壓在耳朵里,我的BTV連這個壓力都沒有辦法平衡)。所以早上做完大約四次入水之后,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做耳壓平衡了。只能放棄休息。

我爬上岸在岸邊吃點零食和月餅補充體力,大家休息了大約40分鐘后,我們繼續開始下午的訓練。我們的訓練從救援開始,我們先回憶了在水面BO的情況,然后開始模擬救援:一個同伴趴在水里假裝溺水,另外一個學員把他反過來,從腋下用同手托住溺水人員的頭(托住頭的手是靠近溺水人員腳部方向的手),另外一只手脫掉他的面鏡,并且繞過頭部一邊輕拍他的臉部,一邊向他吹起并且叫他的名字,這樣持續幾次,如果沒有反應要做人工呼吸:口數一二三四五,然后捏住他的鼻子往嘴里吹氣,放手數一二三四,捏住鼻子吹氣,放手…如此重復幾次,正常bo的人員就會自動醒來。如果沒有醒來,輕拖上岸邊進行其他的急救。

救援的內容完成之后,我們開始繼續下水。同樣先熱身,不過這次熱身的深度是10米,我在下水的時候,加快了速度,很快就到十米處,POTTI教練還沒有下來。我直身在等他,他出現了飄在旁邊看著我,我看著他,很有安全感。呆了一會,他示意我上水。我就慢慢地爬上了水面,恢復呼吸。他對我說:“這次很好,可以開始踢蹼下潛。”

“向前平游、做耳壓,頭手身向下申,翹屁股,抬腿,劃手,做耳壓,踢蹼。”我聽了然后嘗試做了一下,鴨式入水我們卻是在1.8深泳池平游的時候做過,但是真正下深度真的完全沒有嘗試過。所以下了幾次我都完全沒有感覺自己能下,鴨式入水的動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水里,幾次的情況都是耳壓沒有能來得及用BTV去做,發現耳朵有異樣才去捏鼻子,就發現自己不會用捏鼻子的方式來做耳壓,只能上水。反復了幾次我也有點泄氣了。這個時候返程的時間也差不多到了。只能下次再來考了。

通過這一次開放水域的學習,我才真正明白到了自由潛是怎么一回事。以前面對著一大堆資料,看上去跟陌生的教科書差不多,無感。現在真真切切明白了兩件事情:首先,自由潛是一項運動,它和休閑潛水不一樣,休閑潛水就是玩,基本上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輕松在大海里玩耍。而自由潛,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達到一定的目標。而追求目標,是一種努力的過程。其次,學習自由潛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你需要戰勝那個懶惰和懦弱的自己才能前行。閉氣,你要戰勝自己渴望呼吸的欲望;下深度,你要戰勝自己對于寒冷、黑暗和深度的恐懼。而每次超越戰勝自己,都需要真真切切地學習、訓練和付出。

看來當初想著舒舒服服葛優躺著就能過2星的態度是要改變一下。無論如何,既然選擇了開始,就要朝著一定的目標進發:我的終極目標是閉氣到達5分鐘,平游100米,深度40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