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覺山隱窯出了一對團龍團鳳杯。有位老朋友聽說了,就把樣杯先要走了,結果拍照發到朋友圈里,沒想到大家這么喜歡。所以,現在手里的已經售罄,后來預訂的朋友,需要您耐心等一下了。
說到龍鳳紋,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龍紋,應該是我們接觸最多的傳統形象了,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也比較多。而今天看到的龍紋,其實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可直到唐代,龍紋也大多只是堆貼或捏塑在器物上,并非畫上去的。而瓷器上有龍紋出現,大約是在五代時期。
起初,瓷器上的龍紋造型很簡單,也沒有太多禁忌。到了元代,對龍紋的燒造就有明文規定了。明代更甚,皇家對龍紋實行專權壟斷,所以,當時的龍紋瓷器幾乎都是出自官窯。
從樣式看,明代的龍紋造型很多,有云龍、海水龍、穿花龍、團龍、螭龍等等。畫風上,洪武的龍繼承元代比較多,但沒有元代龍那么兇猛,鱗片是小弧形或填色留邊,龍身也比元代龍粗壯,所以飄逸灑脫的氣韻就有所欠缺;而永宣時就和元代龍很不一樣了,頭部變大,上嘴唇向上翻,鼻子多為如意狀,龍發或披或豎,向后飄動,肘毛多且粗,五爪成一個圓環形,總體來說,很有氣勢。
清代時,由于封建體制極為嚴苛,所以對龍紋的使用相當嚴格。五爪龍紋是嚴禁出現在民間的,三爪和四爪龍紋也只能在供器上使用。比如,當時的「鯉魚跳龍門」,雖然魚已經成龍,但也只能是四爪龍,意思是躍過龍門最多也只算是一條草龍。大概到了咸豐以后,民窯的仿古器物上慢慢能見到五爪龍紋,可其他器物仍然沒有。
從畫上看,清初順治的龍紋還保留有明代的遺風,而康熙時期則有一個飛躍,成為龍紋最輝煌的時期,藝術成就也最高,并為后世龍紋奠定了基礎。再后來,雍正龍的造型纖弱、乾隆龍的構圖繁瑣,都未能超越康熙時代。至于晚清,龍紋變得簡化無力,龍顎低垂無神,逐漸失去威儀。
所以,覺山隱窯「青花團龍團鳳紋對杯」的團龍紋,正是以康熙官窯器物的五爪龍紋為樣本繪制的。一般來說,康熙團龍構圖疏朗,留白較多,視覺層次感很強,講究筆法流暢,不見頓挫感。造型首尾相接,龍身盤繞為「弓」字型,腹部有下墜感,神態威猛,孔武有力。龍嘴「地包天」上顎短下顎長,舌頭下垂、舌尖上卷,龍須細長卷曲,龍目圓睜有神,鬃發分束向后,這些都是康熙團龍紋的明顯特征。
而要做到官窯團龍的精致與氣勢,除了以上特點,我們更加了一層要求:龍的角、發、須、眉、鰭、鬣、肘毛,每個細節上都要精準到位,不能含糊。比如,龍發既動感飄揚,每根發絲又要交代清晰;鱗片采用勾線的方法,飽滿不缺,細密而均勻,濃淡過度要自然,這樣也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效果;龍爪前后張曲,要有骨有肉,鋒芒而有力。所以,在器型不大的杯子上,以這種要求繪制五條團龍,且不說時間成本,對每一個畫師來講,都是不小的挑戰。而我們對團鳳的要求,也是一樣的。
就這樣,團龍團鳳對杯誕生了。還好,從大家反饋來看,算是及格,希望您也能喜歡。后續龍鳳紋器物,風格暫未敲定,如果您有中意的樣式,歡迎隨時交流,說不定真就做出來了呢。
順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