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油》這本書是我2010年左右買的,估計購自實體書城,因為在亞馬遜上沒有購買記錄。曾經斷斷續續讀過前面幾章,一直沒讀完過。網絡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好處就是獲取資訊資料的成本低,可選的范圍又無限大,就像我以前在網上下電影看,看電影最快的時候是電腦硬盤只有20G的時候,因為下載了新電影必須盡快看完,不然就沒有硬盤空間無法繼續下新發布的電影,而等到電腦硬盤變成2T的時候我看電影的速度反而越來越慢了。黑澤明的電影自己之前看過七七八八,最喜歡的日本導演沒有之一,早期的電影最喜歡《美好星期天》,中期是《椿三十郎》以及后期的《影武者》,也有完全看不明白諸如《白癡》。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我買書如山倒時期的事兒,所以這本書一直擱置在一摞書里面。
《蛤蟆的油》這本書是黑澤明在1978年寫的自傳,是他唯一一部自傳,1978年黑澤明已經獲得了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51年《羅生門》和1976年《德蘇烏札拉》),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名聲自不在話下,可是即便如此在這之后他依然活躍在日本乃至世界影壇上,在我看來寫這部自傳的時間為時尚早,但也許對黑澤明來說他自己都沒想過接下去的藝術生涯仍然如此精彩。
整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樸實,幾乎沒有外文翻譯過來的那種夾生味道。講述電影導演生涯幾乎沒有什么生僻的名詞出現,也不講什么大道理,每篇文章短短三四頁,讀起來比較有快感,五分鐘內就能翻看完。
這本書主要談了什么?
整本書是黑澤明導演從小時候出生講到1950年拍《羅生門》前后的個人自傳,雖然成書于1978年,但其實只能涵蓋他前半段的人生。至于《羅生門》以后的影視工作以及1970年左右和御用男主角三船敏郎決裂,企圖自殺這些事情均沒有收錄。
這本書細部談了什么?
全書的開篇,黑澤明便說維克寫這本自傳找來了很多他之前共事的劇組人士,朋友聊過去的歲月。從談他的出生,講述父親母親姐姐,從小的伙伴植草,從森村小學到黑田小學,學劍道,哥哥對他的影響,循循善誘不斷鼓勵他的立川老師到電影行業的恩師山本嘉次郎,以及與優秀的影視同僚同行,黑澤明一路的成長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攢人品的過程,一些影片題材的選擇上取自他的成長經歷,比如劍道與《姿三四郎》,住在哥哥家的時間與《低下層》,革命的歲月與《白癡》等等,藝術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系?
1945年左右的日本,電影制度和目前中國是有一些相像的,1945年前有日本電影檢審會對影片內容做審查,而戰敗之后東寶罷工對黑澤明的電影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任何人都是在現有資源和框架內做出最大的努力來力求改變現狀的,工作是這樣,藝術家也不例外。黑澤明在早期執導的過程中曾經撰寫了不少劇本,自己也可以嘗試寫幾個短篇。
文字摘錄:
如果沒有誠實的,竭盡全力的工作態度和自豪感貫穿于工作的各個方面,使作品十分充實,那么,也就談不上工作的樂趣。
人是很難如實地談論自己的,人總是本能地美化自己。
再沒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說明作者了。
亞馬遜上還有和黑澤明相關的書籍:
和黑澤明共事的野上照代寫的《等云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
劇作家橋本忍(《羅生門》的劇本改編者)寫的《復眼的影像:我與黑澤明》
美國籍日本電影研究者唐納德里奇寫的《黑澤明的電影》
黑澤明女兒寫的《爸爸黑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