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人心,從了解自己開始

當我談到洞悉人心的時候,你可能馬上會想到"讀心術",在你腦海里可能會覺得這是很神秘的東西,一般只會出現在懸疑偵探小說或者電影里,通過一系列讀心術便知道一個人在想什么。那么,現在讓我讀一下你的心吧,相信你此刻的腦圖中的這個心,一定是他人的心。洞悉人心,你對此是信將疑,你的疑問是看不見的人心真的可以讀懂嗎?

人心是這個世界最復雜難以琢磨的東西,所以大多數人不擅長了解人,也是很正常的。

在讀懂人心方面,我們多半是向外看的,這是一個自然的心理防御過程,讀懂他人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安全而主動。今天我們網上充斥著”識別渣男36式“、”真正愛你的男人是什么樣的“、”防火防盜防綠茶婊“這些將人標簽化,以幫助快速識別某種類型人的干貨貼,點擊量還非常高,可見讀懂他人,保護自己是每個人內心的需求。

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輕松讀懂別人的心意,卻不希望自己的心被別人看透。老子在《道德經》里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天洞悉人心我要說我們首先洞悉的不是別人的內心,而是自己的內心。

為什么洞悉人心先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呢?

現在讓我再次讀一下你此刻的心,你現在一定是這樣想,因為可以拿讀懂自己來做練習啊,如果能很好的了解自己,那么了解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可以遷移到了解其他人身上。

你是不是這樣理解讀人先讀己的呢?確實,我們通常把別人當做鏡子來進行自我感知,試圖通過了解別人的內心,從別人如何評價我們以及我們如何知道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來影響我們的感知,也就是通過去洞悉別人的心來了解自己。心理學家曾經跟蹤研究了一些出生3~18個月的孩子,他們將一點紅色的油墨涂在孩子們的鼻子上,觀察孩子們在鏡子前的反應。出生時間超過5個月的孩子在鏡子中看見自己的形象之后會摸自己的鼻子,他們已經知道鏡子中的鼻子就是他們自己的鼻子。而出生時間小于5個月的孩子會去摸鏡子上的鼻子,他們還不知道鏡子中的形象就是他們自己。一般來講,人在出生5個月以后就會形成對自己的意識,知道鏡子中的形象是自己。而在生活中,我們時常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對自己的評價。社會心理學家將個體把別人當做鏡子進行的自我感知稱為鏡像自我。

當我們看待外界事物的時候,外界事物常常只是自我內心圖式的映象,我們所做的觀察、理解和判斷,總是逃離不了我們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總傾向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們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我們只對與我們有關的事情有強烈的反應。

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洞悉人心需要先了解自己,但讀人先讀己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人心難以琢磨是因為我們與他人都帶著自己的認知結構去彼此審視,每個人的認知結構不同,那么認知結構之下呈現的表面問題就猶如萬花筒,千變萬化難以把握。我們的認知結構,就是我們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和看待這個世界的眼鏡。

我們不喜歡概念,因為概念很抽象,難以理解,那么我就用一個比方來幫助大家理解。

我是一名70后,小時候我們特別喜歡收集花花綠綠漂亮的玻璃糖紙,透過這些漂亮糖紙去看其他東西,世界會變成全新的顏色,透過紅色糖紙,世界變紅了,透過綠色糖紙,世界變綠了。其實我們每個人看世界都會需要通過一張糖紙去看,而這張糖紙就是我所說的認知結構。

或者我再打個比喻,如果你戴著一副偏光鏡路過一個十字路口,這時候紅綠燈的顏色并不是它們本來的顏色,這個時候你會很清楚你的眼鏡造成了信息的扭曲改變,但是其實我們在認識外界事物的時候,在認知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副偏光鏡,這個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

作為媽媽,也許你都有過孕婦效應的體驗,就是你懷孕后,發現滿大街都是孕婦,而你沒有懷孕的時候,并沒有看到那樣多的孕婦。這個現象其實就是說明我們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篩選的過程,認知篩選會決定我們看到的信息是什么。認知結構就是一個穩定的篩選器,決定我們會看到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當我們想要了解別人時,只有我們了解我們自己,才能發現自己意識當中,影響我們的糖紙或者“眼鏡”是什么顏色,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看到的世界和他人,如何在受到這個顏色的影響,我們發現了自己被自己的糖紙或眼鏡影響的事實,我們也才能理解其他人也會有自己的糖紙或者眼鏡,而且這個糖紙或者眼鏡可能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看不慣的人,難以理解的人,不過是因為我們大家用的糖紙與眼鏡不一樣。 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糖紙或者“眼鏡”在心理學里,叫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我們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進行推理活動的參照框架。認知結構是我本節課最為重要,希望你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點。

我們大腦為了最大程度的節約能量,會形成自動化的認知過程,這就是穩定的認知結構。比如說A姑娘小時候生病時候,媽媽都會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做可口的飯菜,輕聲細語的安慰,用額頭貼著她的頭看看是不是發燒,這些體驗會成為A姑娘對愛的認知結構,而B男孩被媽媽從小放養,生病時候,媽媽覺得男孩子不要嬌氣,主要的動作就是逼他多喝開水,讓他運動出一身汗就好了,在這種表達愛方式長大的男孩,也會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長大后,A姑娘和B男孩談戀愛了,A姑娘生病了,B男孩用多喝開水去表達自己的A姑娘的關心和愛,但是A姑娘是會深深失落的,因為這跟她過去在愛的體驗當中形成的認知結構有差異,男孩的行為這會讓她覺得沒有被對方熱烈地愛著。但其實“讓你喝熱水”的男友確實是在真誠地表達對你的關心和愛,因為他對該如何表達關心和愛的認知結構就是這樣的。

認知結構來源于過去我們的體驗,每個人過去的成長、教育、經歷所累積的體驗都不同,自然就會形成不同的認知結構。可以說,每個人的認知能力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我們往往容易受他人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

了解了認知結構和來源,我們再去看網上那些教你將人標簽化的文章,你會發現,在這些文章里面不過是讀到了文章作者基于自己經驗形成的”認知結構“而已。比如現在我問你,《來自星星的你》當中的都教授,你覺得他俊朗迷人嗎?你的答案將取決于你的認知結構,比如如果你曾經有過一段與都教授長相類似的俊朗男人的相愛經歷,這段經歷是甜蜜還是痛苦的背叛,都直接會影響你在看電視劇時,對都教授這個人物形象的喜好。所以說那些文章中的渣男型號與對應的行為表現不過是作者曾經的體驗形成的認知結構而已,并非有相同特點與行為的人都是渣男。

每個人的認知結構——“糖紙”不僅“加工”了我們看到的事情的真相,同時還會深度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情緒。

網上有一個故事版本,說的是如果你打算創業開公司,你設定了公司目標是先掙一個億,如果你就這個事情去征詢一個年薪5萬朋友的意見,他一定會阻止你不要干這個事情。在這兩個故事里,每個人的認知結構決定了自己對事件的行為選擇。另外一個大家耳朵都聽出繭的故事叫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的人會覺得還剩半杯水太好了,悲觀的人會認為只有半杯水了,很焦慮,在這個故事里,認知結構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反應。而今天課程里所說的生病多喝熱水的故事也說明了認知結構會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反應,當A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去看待老公時候,會很失落難過,但如果換了對方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答案,她會覺得溫暖開心。

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問題和煩惱,往往是由于雙方認知結構差異所造成的,看不到這個差異或者想要強行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去統一對方,就會爆發問題矛盾。

家庭中有兩個重要階段往往會矛盾激烈爆發,一個是兩個人結合組建新家庭的時候,一個是家庭里出現了新生命的時候,我的一位船員就說,自己剛剛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幾乎要跟老公鬧崩了,因為老公洗奶瓶之后有時候會不記得消毒,這種行為立馬就能點炸自己,她覺得老公對孩子太不負責任了,太沒有愛了,對老公非常失望。但是自己生二寶后,隨著自己帶孩子的方式變得粗糙,奶瓶沒有消毒孩子吃了身體也沒有出現什么問題,這時候再去看之前對老公的判斷,也覺得是自己太苛刻太敏感了,很多矛盾爆發實在是不必要。

又比如在職場上,一個上司的認知結構是覺得我需要知道下屬的你在做什么,你應該要實時匯報工作進展才表示對我這個領導的尊重,而你認為作為領導既然布置了任務給我,就該信任我,就該放手讓我去干,什么都要知悉了解,根本就是對自己不放心。

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去要求別人,結果一定是我們雖然想為對方好但卻吃力不討好,或者是我們感覺被對方不理解而感到被傷害。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跳脫于每個人表面的觀點和行為,去看到其背后的認知結構,我們就能看到他人糖紙之下的世界,看到這個世界,就能理解對方,那么沖突與矛盾或許根本不會發生,也就節約了很多我們去解決的時間,我們人際關系也會變得更加輕松高效。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認知結構的差異,可以讓我們重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而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認知結構,更會影響我們自己與自己未來人生道路之間的關系。

很多女性,一天中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大概就是照鏡子了。對于妝容,對于衣著,相信很多女性講起來都頭頭是道。可是如果我問你,既然你每天照鏡那么多次,那你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嗎?你是否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自我概念呢?

自我概念就是對自己的人格、信念、思想以及自我認同的總體概念,是了解自己很好的途徑,是我們腦子中對自己的整體畫像,也叫自我圖示,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行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圖式,也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第二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自我圖式,是我們組織自己所處世界的心理模板,是我們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很像主導我們人生劇情開展的劇本,這個劇本用現在很熱門的詞來打比方就是我們所說的“人設”,“是誰導演了我們人生這場戲”,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我圖式或者說是自我概念。

由于人總傾向于把自我作為世界的核心,所以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設計自己的信息采集雷達,從而快速地接納那些與自我感覺相符的部分,而剔除那些與自我感覺不符的部分。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或者獲得了表彰,我們走在路上會覺得神清氣爽,云淡風輕,遇到平日里不怎么喜歡的鄰居也會主動打招呼;而一旦考試失利或者遭到批評,我們就會無精打采,看什么都覺得不順眼,甚至連平日里非常喜歡的小狗也不再那么可愛。其實鄰居和小狗這些外在事物并沒有什么改變,只是因為心境發生了變化,客觀世界呈現在眼里的面貌也發生了扭曲。

比如,你的自我概念當中有一個,我是一個典型的處女座的人設時,那么你在進行信息加工篩選的時候,一定會注意那些可以佐證你是典型處女座的信息。比如愛干凈,甚至有點潔癖,喜歡一切井井有條等。至于你像極了白羊座的當機立斷,付之行動和速戰速決的特點,就被排除在意識之外了。

當你的自我概念中,有我不善于學習,記憶力也不好的信念時,你看書記不住就會被你的意識注意,并佐證了你記憶力不好的現實,而你對明星八卦如數家珍的超強記憶會不被意識注意。因此也無法提醒你,其實你擁有很棒的記憶能力。

當你慢慢在對自我的認識過程中,了解了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自我概念之后,你才有能力去觀察別人,才有可能去破解他人身上的蛛絲馬跡。去除掉我們心中的“理所當然”,我們才會去探索這一切表象的內在。慢慢地,你會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原來世界是這樣的;原來同樣的情況,別人的想法可能會不一樣;原來我們不同,是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同……隨著這些發現,你將會對自己越來越了解,也漸漸發現,你自己本身,也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對象,今日的你,和昨日的你,因著那背后的規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至此,你就可以開始去讀取別人身上的蛛絲馬跡了,這跟探索自己是一樣的。

當我們明白所謂的識人,會大量受到識人者自身的認知結構和自我印象的影響,了解了這個,我們今天再去看網上那些所謂”“識別渣男36式”、“真正愛你的男人是什么樣的” “防火防盜防綠茶婊” 這些將人標簽化,以幫助快速識別某種類型人的干貨貼,我們就知道這些文章里面不過是讀到了作者的“個人認知”和“自我概念”而已。

讀人不過讀己。我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拓寬、自己的積極自我概念決定了我們如何去了解和懂得其他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旅行,注定是孤獨的 選擇,終究是美麗的 Day 1 從深圳→廈門 空蕩蕩的廈門北站 地鐵也是空蕩蕩的 交通Tip:...
    Icey_Lei閱讀 221評論 0 2
  • Veteran 英 ['vet(?)r(?)n] 美 ['v?t?r?n] n. 老兵;老手;富有經驗的人;老運...
    philren閱讀 2,975評論 3 7
  • 對這顆小西紅柿早已久仰大名,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威力如此之巨大!這次從零開始學OH卡的課上終于領教了! 大家都在討論自...
    susie022閱讀 348評論 0 2
  • 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最近閱讀到一篇文章卻說它不完全成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大量的數據調查表明當你失敗很...
    老杜克Duke閱讀 36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