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于一節課來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教學目標就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內容必須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
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就是課標。
比如學習議論文,就要想到語文課標中“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這句話,并根據這句話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能夠明確文章的觀點(中心論點)、知道所運用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等;而在學習記敘文時,則要特別注意課標中“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和“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兩句話,學習目標側重于理解文章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品味賞析語言等方面;如果是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的話,就要注意課標中是這樣規定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因此,文學作品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情感、探究主旨。
可見,課標對學習目標有指向性,學習目標必須依據課標來定。
其次,還要考慮到文本所處的學段、單元及體裁特征。
同樣是議論文教學,課標的規定都是“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但是,學段不同,制定的目標也不同。七年級只是簡單的了解作者的觀點,能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初步了解論證方法就行了;八年級就要求學生明白論證方法的作用,體會議論文語言的嚴謹性,學習議論文三段論式的結構;到了九年級,就要學習為作者的觀點補充論據,能夠根據作者的觀點聯系生活談自己的看法,并且嚴格掌握中考時議論文閱讀的題型及答題模式。
再舉作文為例。同一個題目,學段不同,寫作目標也不同。比如寫《一件小事》,七年級只要求把事情敘述得具體完整,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就行了;八年級要求運用描寫,在敘述完整具體的基礎上,把事情寫的生動有波瀾;到了九年級,就要求綜合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寫出情感,寫出自己的見解。
課堂目標除了依據學段情況來制定之外,還要考慮到單元主題。如果本單元主題是“體驗生活”,就要突出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在文本、學生、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來。
另外,制定課堂目標還必須考慮到學情。們各班級的學生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盡量面向全體學生。
讀了王躍老師的《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我發現,自己考慮到的學習目標制定的因素,還是遠遠不夠的。
學習目標的制定,要求老師能夠構建“樹狀”目標體系。我們都知道“三維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目標是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干”,情感與態度目標是“枝葉”,而過程與方法目標就是“根莖”。這就告訴我們,課堂教學目標首先必須是全面的,要包含這三方面的要素。另外,教學目標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的教學目標有不同的功能。知識與能力目標是教學目標“樹”的主干,也就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教學目標“樹”的“枝葉”,不可或缺;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樹”的“根莖”,方法與策略是否得當也關系著知識與能力是否能高效發展。
學習目標還應該分層、分步要求。老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方式、思維特點,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的學習問題,在做出全面診斷的基礎上,展開分層教學。既不能人為拔高個體學生的學習目標,也不能以中等生為主設定教學目標,應該在教學內容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聽懂,在測試難度上適當降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望“一口吃個胖子”。因為要使學生掌握某些知識、形成某種能力,一兩堂課是絕不能達到目標的,有時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學生才能有所感應、有所變化,因此在教學目標上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分步要求,從理解到模仿、操練,再到鞏固、應用,這樣分步要求,也是對學習規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