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學霸黃恬靜和她的媽媽刷屏了。
黃恬靜的個人履歷可以總結為名校、名校、名校,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全部是名校就讀。不僅如此,她初、高中做了6年班長,所獲榮譽稱號眾多,而且數理化、英語、寫作、武術操各方面平衡發展,都獲得過相應獎項。看這閃光的履歷,學霸無疑。
而黃媽媽,也因為一句家里十幾年沒看電視而備受爭議。
實際上,黃恬靜成為學霸不僅僅是家里十幾年不開電視機,黃媽媽為了她的學習做的遠遠不止十幾年不看電視而已。黃媽媽為了黃恬靜的學習,十多年來放棄了單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學、同事聚會。而從黃恬靜小學時開始的長時間高質量陪讀,幫助黃恬靜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做作業時不聊天、不吃東西、不邊做邊玩。中學以后,黃恬靜有了自己的手機,但是黃媽媽嚴控她的手機使用時長,只有做完學校的作業以后才可以使用半小時。
且不說黃媽媽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從目前來看,至少階段性的結果很不錯。黃恬靜成了學霸,但是她并沒有覺得媽媽限制了她,她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習慣,已經有了內在自我驅動的能力。她也沒有死讀書,從資料看,她各方面發展都很好,還有武術操的特長。她也不是社交白癡,初、高中當了六年班長,自然有一套與同學交往的方式。
如果你讀到這里,不妨對比一下自己,看看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能不能做到長時間專心工作,不看手機,不吃東西,不逛網頁。
如果你有孩子,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將來和黃恬靜一樣專注、堅毅、可以自我驅動,還是希望他邊做作業邊玩,再大一點邊工作邊玩?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從嬰兒時期開始,他們就有了個體差異。或許黃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只適合黃恬靜,并不適合你的孩子。但是你要知道,找到養育孩子的合適方式,是你作為父母不可逃避的責任。就像任何一項工作任務一樣,你要有目標,并找到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
很多父母說,我要讓我的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不要讓他過早感受競爭的壓力。這本無可厚非。我們的確無需讓孩子在學習上過早搶跑,畢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沒有輸在起跑線一說。但是很多父母在這種自我洗腦中忘記自己的孩子會慢慢長大。童年時期,孩子的確可以躲在父母的羽翼下,獲得很多簡單的快樂。但這個社會自有它運作的法則,生而為人,是很辛苦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相對應的,哪一層的需求得到滿足,就獲得怎樣的快樂。成年人時常愿意回憶童年,感嘆童年多么美好,多么快樂。其實原因在于,小時候,我們的需求大部分比較簡單,比如我們可能因為吃到一顆糖而快樂。然而當我們逐漸長大,會發現快樂越來越難,那是因為我們的需求越來越高級,也越來越難以滿足。高級需求的被滿足,完全需要我們自己付出相應的努力,爸爸媽媽不能幫我們解決社交的難題,也不能幫我們實現自我。
快樂是需要付出的。沒有沒來由的快樂。
所以我們究竟該怎樣養育一個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活得盡可能快樂一些,那么不要猶豫,努力為他打造獲取快樂的能力。
首先,與孩子一起,找到他熱愛的事情。真正的熱愛是產生內在驅動的根本。其實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所謂的熱愛,是與獲得成就感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你能從一件事情中獲得成就感,你就會熱愛它。那種與生俱來的熱愛,大概只是對真正的天才而言的。所以不要排斥任何可能性,但同時,也不要輕易放棄。
其次,在他失敗想要放棄的時候,鼓勵他再多嘗試一次。基于上一條,當孩子說,我其實不喜歡這件事情,我不想做下去了,不要一下子就接受,或許他只是受到了挫折。任何的成就都需要付出,如果每一次遇到挫折就放棄,那就永遠都學不會為一件事情去盡力付出,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三,盡可能地幫助他,但是不要代替他。基于上一條,孩子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時候,鼓勵他,并且給他實際的幫助和指導。但同時,永遠記得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必須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完成。就像嬰兒時期學習吃飯一樣,沒有一個寶寶會永遠讓媽媽喂飯,因為吃飯是他自己的事情。有時候,我們要控制自己的保護欲,因為適時的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獲得成長。
學習等于苦?不,學有所成是快樂的。被要求很痛苦?不,達成要求是快樂的。放棄是給予自由?不,或許只是懶惰的借口。“佛系”就是云淡風輕?不,或許只是不敢面對自己的一事無成。
養育孩子,從克服自己的惰性開始。相信我,如果為了孩子你都不愿意稍稍地改變一下自己,那么真的,余生里很難有東西能驅動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