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和芒果在床上看繪本,何先生洗漱完進房間開始逗芒果,我嫌他打擾了芒果的專注力,趕緊埋怨的語氣道:“走開,快走開。”誰知芒果也馬上跟著說:“走開,”并且語氣里也和我一樣夾雜不耐煩。
我馬上察覺到自己的不對,補救到:“爸爸,我和芒果在看繪本呢!我知道爸爸很想芒果,想和芒果玩,那等我們讀完這本繪本我們再一起玩吧”芒果也跟著“爸爸,我們在講故事。”
沒想到自己不經意的一個行為馬上就被芒果模仿了,慣有的模式生活了20多年,雖然有些道理你懂,但是還是難免會習慣于自己的習慣。人生本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有了察覺心,接著慢慢的做出修正就好了。怕就怕你察覺不到。
孩子就是父母的復印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給他示范著他應有的行為模式。所以我經常會提醒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不再是一個人,我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任,我希望芒果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我自己要示范出這個榜樣。就像Money&You第二天晚上的大型游戲,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是一個示范者亦是一個接受者。拿育兒來說,我們給孩子做最好的示范,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孩子身上接收到很多我們所缺乏的。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埋怨自己3歲的女兒很喜歡玩手機,怎么說都不聽。后面深聊才知道,她和她老公經常在陪孩子的時候拿著手機不放,孩子怎能不好奇,他會想:“爸爸媽媽手里拿的是什么呢?他會好奇,也會去模仿。自然而然的和爸爸媽媽一樣愛上了玩手機。但現在這樣的場景似乎太常見了。
一般下班回家我都很少拿手機,但難免也會有一些事情需要處理,在他一個人玩或者有人陪著的時候會拿起手機,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他在看《小豬佩奇》,我就拿起手機在一旁看著,突然他把手中的東西扔到地上,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我納悶,后面有幾次這樣的情況發生。我突然間察覺到,他這是在用行為向我抗議呢!抗議我陪伴他的時候不專注,孩子小不懂的如何表達,只能是靠一些我們稱之為的“不良行為”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記得在上正面管教講師班的時候,導師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為芒果老是要吃糖的問題向他請教,他說這么小的孩子沒有辦法去和他約定或者使用其他正面管教的工具。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控制環境。你有沒有想過他得糖是哪里來的?你想讓他不要吃糖,你讓家里不要出現糖就好了,你想讓孩子不要玩手機,你就不要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很多事情我們沒辦法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控制周圍的環境。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現在社會得普遍現象是,父母將“我必須全能或完美”得嬰兒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你必須全能或完美。”
他們把自己得人生賭注全部壓在孩子身上,有了孩子以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上身上。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追求。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什么是值得孩子學習的?
有人會埋怨,找借口,“沒辦法,沒人幫我帶孩子,我一個人要帶著孩子怎么去實現自我?”
我認識一個全職媽媽,她一個人照顧寶寶的同時還把日子過成了一朵花,她自己本身對攝影特別感興趣,帶孩子的同時利用閑暇時間學習攝影,慢慢的將自己的攝影作品放到網上分享,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現在的她已經是網絡上的一名攝影老師了,教很多的父母如何給寶寶拍美照。
在學習正面管教的時候也很多全職媽媽,她們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沒有放棄自我成長,照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把生活過成了一朵花,這個過程其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滋養。是一種最好的示范。
去年看過一本書《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辦到,是日本的一位媽媽---吉田穗波的自傳,她在有5個孩子的同時留學國外拿到了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回國后又在名古屋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還擔任了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主任研究官,另外她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吉田穗波最初也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媽媽而已,她是一位婦產科醫生,每天早九晚五的生活,在路上要花費三個小時,奔波于家庭和工作,時間不夠用,孩子和事業無法顧及,可是也是在她最忙的時候。每天面對著不到兩歲大的女兒和剛剛滿月的小女兒,吉田穗波卻想要改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于是她選擇完成自己心里一直深存的一個夢想----去哈佛留學。她利用帶孩子的間隙看書學習,努力了半年以后順利考上哈佛大學,同時,她也懷上了她的第三個孩子,她說,人生只有這一次,一件一件哪來的及?哪有那么多選擇題,我就是ABCD都要,時間不夠用就想辦法擠時間唄。在我們埋怨帶孩子沒時間學習的時候,她每天都很早就陪孩子睡覺,凌晨3點起床學習,周末和全家一起去圖書館,全家人一起學習。不僅自己實現了夢想,她的行為也影響了她的孩子和丈夫,家庭學習氛圍特別濃!
吉田穗波的座右銘是:”不是因為某件事情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情變的很難。“
我也處于過特別糾結的時候,在職場媽媽和全職媽媽之間糾結,在辭職休息了一段時間陪伴芒果的過程中,我發現陪伴的質量還沒有我上班的時候高,要我一天24小時都陪著他,持續這樣幾年我好像很難做到很好的陪伴,反而是上班以后,因為上班占用了很多時間,為了填補心中那份內疚感,回家以后幾乎都是全身全意的陪伴,陪伴的質量也非常高。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我也不希望有了孩子以后我就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自我成長。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我想這于芒果而言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吧。
前蘇聯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對于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就是自我教育。”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同時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是給孩子最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