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邱拆解: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微課精華)

圖片來源網絡

最近,青年作家何韜在【一塊聽聽】上,在線直播了一場60分鐘的寫作微課分享。主要從確定主題、采集素材、組織結構、塑造個人風格、修改潤色等幾個方面,為我們講述一個寫作者如何從0到1寫出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并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向我們表明,一個人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成為一名優秀的創作者。下面,我就從這幾方面入手,用自己的話,來轉述什么是好故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為各位寫作愛好者解讀這場微課的精華內容。

首先,何韜是誰?

何韜,80后青年作家,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有七年媒體工作經歷,曾就職于《中國青年報》、《21 世紀經濟報道》、《人物》,現在《智族 GQ》擔任總主筆。代表作有《喊麥之王》、《帝吧風云》、《風口上的孫宇晨》、《裸奔者范美忠》等多篇非虛構閱讀量在10萬+的題材作品。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從事的工作就是在大量采訪的基礎上,寫出一萬多字的真實故事。

什么是好故事?!

何韜的《喊麥之王》,主要講述了一個網絡主播如何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子,走入公眾的視野成為喊麥之王的,發表5小時,閱讀就破10萬。以網絡主播為主題的故事在網上不計其數,為什么大部分發表后就石沉大海,而這一篇流傳甚廣?何韜在微課中特別指出:“因為大部分故事并沒有遵循故事寫作的基本規律。

好故事應該回歸到人性本身,敘述的重心聚集在具體的人物本身命運和事件上。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生,但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寫作者一定要把故事聚集在某個具體的人物本身,回歸到人性本身。比如:汶川地震時的范跑跑、深圳羅一笑事件里的羅爾,網紅鳳姐羅玉鳳等典型人物。

好故事,要具備超出【講清事情】的野心,一定要和讀者建立起【共情】效應。所謂的共情,就是能夠在故事里非常有效的喚起讀者某種情感的共鳴。這種情感可能是悲傷的、快樂的、憤怒的、感動的。

好故事的基本特征和最核心特質:應該聚焦于遭遇困境的人、麻煩纏身的人。

小邱說:作家余華在評價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作品時說:“好的短篇故事,猶如刀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撫摸刀刃的過程,而且是用神經和情感去撫摸,然后發現自己的神經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劃痕。”我覺得此話甚是恰當,換作長篇,熟悉余華的那部小說《活著》的讀者都知道,只消讀上一遍便在心靈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劃痕,因為它講述的是中國人自己在歷史進程中的成長苦難,語言又樸實和真誠,每每想起,故事中的情節便歷歷在目,每一次都能在神經上重新打上烙印,引起共鳴。這或許就是好故事的魅力。所以,這世界從來不缺少講故事的人,我們缺少的是在差異化中講好故事的心。

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

如果想要讓你的故事具有吸引力,讓讀者能夠有欲望讀下去,一定要努力營造一場災難、危機麻煩以及遭遇困境的人。為什么要聚焦于遭遇困境的人和事呢?因為好故事就是要揭示人物的性格本質,而人物的性格本質恰恰就是在人物遭遇困境危機時得以凸顯的。(通過事件的展示,不同性格的人物在遇到不同的事件時,就會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從而在事件中讓故事更有立體感,情感更有沖擊力,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產生情感的共鳴。)

所以,看到這里不難發現,寫好一個故事,就像談戀愛交朋友一樣,是需要招數和套路的。掌握了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規律多加刻意練習,便能持續產出好的故事和作品。簡單說,有以下五個套路:

1、確定故事的主題。

你必須要清楚自己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確定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有什么樣的性格?他想要什么?為什么想要?他會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將遇到哪些困難?他又將用什么方式去克服這些困難?理清了這些,故事的主題才能站得住腳,你才能梳理未來故事的走向和發展。

2、采集故事素材。

何韜在微課中指出:95%沒有寫好的故事,是因為準備的材料不過關。所以,素材的準備是構成故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你材料準備的越充足,你創作的視角就越多元,對你構成故事視覺和展現的成熟、豐富,就越有益。使讀者可以在閱讀你展現的冰山一角同時,腦補出意猶未盡隱藏的更廣泛內容。因此,這就涉及到作者大量的主題相關閱讀、資源整理、信息消化。)那,明白了素材的重要性和強大威力,寫作者如何對素材合理歸類呢?!何韜給出了兩點:

1)文字類材料。從朋友圈、微博、百科、書籍、新聞熱點、人物直接語錄等方面進行素材閱讀和整理。尤其是人物直接語錄,它可以更直接、主觀的反映出人物的鮮活性格。

2)音頻影像類材料。可以從視頻節目、錄音、電影、紀錄片、直播音頻等方面入手進行整理歸類。比如說,何韜在采訪《喊麥之王》的主人公時,網上并沒有關于記錄他的太多文字和報道,因此何韜就從他所有的網絡直播視頻里切入。觀看影像資料的好處,可以更加直接和直觀的展現一個人物的狀態。

關于素材的分類有兩個可視化選擇:成長時間(段)節點。可以按照人物的成長軌跡從過去、現在、未來進行素材整理。更細致的話,可以列成一個文檔,精細到每一個時間點。

人物的屬性邏輯。也可以從人物的職業、性格、生活方式進行素材整理入手。其實, 怎么樣分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作者要長期建立起一個素材分類和整理的習慣和意識。寫作者可以通過印象筆記(或有道云筆記)建立相關的主題文件夾,把你需要的素材,整理到這些文件夾里,可以對文字、圖片等素材進行關鍵字檢索,能夠很好的幫助你節省時間和記憶。

小邱說:故事素材的積累、整理和分類,可以很好的、并不斷幫助我們寫作者提升挖掘消化信息、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3、組織故事結構。

很多新手作者在寫故事結構層面,常常會出現的錯誤是:只會線性敘事。流暢的敘事方式,很可能讓你的作品最終淪落為一篇流水賬——你是在描述事情,而不是在講故事。所以,寫作者怎么跳出這種令人乏味的線性敘事牢籠呢?!通常可以嘗試以下兩點:

1、打破時間順序,吸引讀者不一樣的開頭。可以從你的故事里,某段你覺得較為出彩的一個事件或段落,作為開頭,展開倒敘或者插敘,這樣反而會讓故事更生動一些。經典案例比如好萊塢諸多電影的開頭。

2、單線結構轉換成雙線或多線敘述結構。多線敘事的好處,它可以在故事中相互發生交織、碰撞和纏繞,產生出不同的閱讀視覺效果,使故事更加豐富,具有厚重感。(經典案例比如美國季劇《權力的游戲》系列,多線性敘述方式,讓影迷屢看不爽~)多線敘述的具體實施,可以在原有單線敘事結構的基礎上穿插加入一個或多個線索(或邏輯線索等)進行敘述。

小邱說:準備好了充分的素材,寫出一個好故事,就像興建一座房子,如何構建房子的結構,合理的添磚加瓦、粉刷、去掉毛坯一樣,是創造者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因此,一個好的寫作者,應該具有對故事框架組織的構思和細節的處理能力。掌握了這項技能它可以迅速提升提升我們的邏輯分析梳理能力。

4、塑造個人故事風格。

現在網上流行了太多的文藝故事、心靈雞湯文。可能大多數網友和我都有著同樣的感受:看的時候覺得故事寫的也很不錯,很感動,文筆也很好,但看完之后也就忘了,大多數文藝寫作者都有這種通病,故事千篇一律,小情小愛,這就是沒有自己的寫作風格。這就好像網紅一樣,給你一堆照片,你看來看去覺得他們都長得一樣,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集體湊票去韓國整了容。

所以,一個好的創作者都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個人寫作風格。那么,形成個人風格最有效的門徑是什么呢?何韜給出的答案是:模仿。在古今文學創作領域里,找到一個你最喜歡的、適合你的寫作方式和作家,去大量的閱讀和模仿他的寫作優點。模仿但不刻意,不要擔心因為模仿,會讓你失去自我。時間的積累,會讓你漸漸在模仿中發生化學反應,知識碰撞。從而找到你自己的風格和坐標。

5、故事修改潤色。

作品寫完之后要像毛坯房一樣,進行更細致的裝修、修改、潤色,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修改故事能夠幫助我們完成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的去修改故事呢?

多閱讀,勤修改。一篇文章改五遍,永遠比寫一遍要有力得多。

站在讀者的角度,去重新感受故事。你會發現故事中的一些缺點更加清晰,讀者有時候比作者了解的更多,避免漏失重要的情節,使作者自己顯得用力過猛。

將完成的初稿,拿給你最親近的人閱讀,他們可以從更真誠的角度給你建議。

好的故事需要技巧,但要避免炫技。以免讓讀者覺得作者不夠真誠。在修改中,避免眼花繚亂的修飾詞,過多的形容詞、名詞、成語和典故,華麗的詞藻反而讓你的讀者反感。

長短句結合應用,做到簡潔明練,干凈。避免連續使用長句和短句,這樣顯得會破碎、單調和閱讀疲勞。

小邱說:以上內容就是何韜此次微課分享的全部內容。我們都知道,寫作不僅僅是天賦,它是一個后天可以用方法和實踐相結合而進步的事情。在當今互聯網信息時代,寫作應該是我們現代每個人必須擁有的一項元技能。它能幫助我們解決和處理好事情的能力,也能讓我們在這樣一個全新的世界里,練就邏輯思維分析能力,更加理性,從而生活得更好。所以,拋開故事創作,無論從寫作者的視角出發,還是普通人的視角而論,我們都應該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好好寫作,多讀、多寫、多練,做一個讓自己更好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筆記啟發于《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微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