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說天下:發(fā)

看到這個字,我想到的是《孝經》里面的一句話: “身體發(fā)膚 ,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從字面看,這說的似乎是一個人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發(fā)膚,因為我們的身體發(fā)膚來自我們的父母,我們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發(fā)膚,就是行孝的開始 。二千多年來,人們都是這樣理解的。《世說新語·德行》上有個故事:東漢范宣八歲那年,在后園挑菜 ,誤傷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大聲啼哭 。有人問他,是不是很痛?范宣回答 : “非為痛,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 ,是以啼耳。” 《孝經》,是當時小 孩的讀本,無論是范宣還是他的啟蒙 老師,我相信他們都是從字面上去理 解上面的話的。范宣因為誤傷手指 ,覺得自己沒有很好地踐履《孝經》 的教導,有違孝道,所以傷心地啼哭 。他年紀如此幼小,就把孝看得那么重,這是他的了不起的德,所以被載 入《世說新語》的“德行門”。

對于自己的身體發(fā)膚,任何人應該都是重視 的,人們不會隨便去毀傷自己的身體發(fā)膚。自覺地整治自己的頭發(fā)更不可能被視為不孝。因此《孝經》所說的 “不敢毀傷”,指的一定不是人們的 一種主動行為。范宣之類的誤傷,自然也與不孝無涉。

有些主動的毀傷行 為,也和不孝無關,如《論語》載孔 子非常欣賞泰伯,泰伯為讓賢,來到南方的吳越地區(qū),文身斷發(fā)。但孔子 根本沒說他不孝,反而稱道他“可謂至德也已矣”。

那么,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究竟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以為,這是儒者要人們安分守己,以避免觸犯刑律,受刑罰的委婉說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