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看非營利組織的有限商業化
Tm叔說tm的事兒之一
17天的里約奧運會終于在一場閉幕式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雖然如財政短缺寨卡病毒場館建設奧運開幕之前一直各種負面消息不斷,但某種意義上壓低了人們的期望,等到奧運會結束一看,各個方面其實還過得去。
當然今天tm叔的開篇之作并不是跟大家單單聊奧運,主要想透過現代奧運會這一百年來年的商業化歷程,聊一聊世界上這個影響力最大的非營利組織是如何在商業開發商前進的,以及所帶來的對于諸如tmc的思考和啟示
。
顧拜旦
現代奧運會創始人法國人顧拜旦在1896年創立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時便提出了“非職業化、非政治化、非商業化”的三條原則,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規定,舉辦奧運會所需費用的主要由舉辦城市和所在國家的政府承擔。可是隨著奧運會的規模和影響力的擴大,這樣的玩法漸漸玩不下去,最突出的表現便是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為了舉辦這一屆奧運會,蒙特利爾的納稅人不得不納了三十年多年的奧運特別稅來還債,這筆債務直到2008北京奧運會前夕方才換還清,不得不說對蒙特利爾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蒙特利爾奧運會的之后后果就是再沒有政府敢站出來承辦這個花錢賺吆喝的買賣,雖然1980前蘇聯仍然承辦了莫斯科奧運會,但奧運會在非商業化的枷鎖下,巨額的虧空使得全世界的國家望而卻步,奧運會面臨了無人承辦的尷尬。
直到美國商人尤布羅斯提出以私人名義而非政府名義承辦奧運,才避免了奧運會“開天窗”的尷尬,當然尤布羅斯面臨的挑戰并不小,,洛杉磯市政府、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以及美國聯邦政府都明確表示不提供任何財政支持。當時奧組委可謂困難重重,因為洛杉磯市政府禁止動用公共基金,加利福尼亞州又不準發行彩票,而兩者都是奧運會籌款的傳統模式。精于算計的尤伯羅斯于是用上了他所熟悉的種種商業手段:出售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獲3.6億美元資金,設立贊助門檻,啟用志愿者,租用大學公寓來充當奧運村,尤伯羅斯的一系列措施,改變了奧運會賠錢的歷史。洛杉磯奧運會的總預算為4.5億美元,原來尤伯羅斯計劃以他的經營方式收支相抵后,尚可盈余1.5億美元。洛杉磯奧運會徹底改變了辦奧運會賠錢賺吆喝的局面,把奧運會這塊無人接手燙山芋變成了香餑餑。
從奧運會今天的成功看,奧運會商業化無疑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奧運會的商業化在我看來卻是恰當好處,沒有太過度的意味,大家在奧運場館看不到商業廣告牌,運動員采訪也不用國際通用的贊助商廣告版,奧運會的商業化真的算是拿捏了一個不錯的尺度。
奧運會的采訪區并沒有設贊助商廣告版
和一般的商業比賽不同奧運會比賽也沒有商業廣告版。
除了奧運會的商業化,其實作為體育迷的tm叔還想順帶聊一下,那就是參加商業比賽的職業運動員的參賽資格,由于顧拜旦提出的“非職業化、非政治化、非商業化”的三條原則,現代奧運會一開始是禁止職業運動員參賽的,但之后薩馬蘭奇修改了規定,隨著1992年美國男籃夢之隊的亮相奧運,職業運動員無論從競技水平還是市場價值方面把奧運會提升到了另一個水平。
聊了這么久奧運會商業化歷史,tm叔下面想聊聊一些思考,現代奧運會發展到八九十年的時候,其實奧運在傳播方式(1896年別說互聯網還沒有電視轉播),辦賽規模,市場影響力都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創始人提出理念可能在幾十年后會限制奧運會的發展,后來者勇于做了一些探索,方能把奧運會辦成今天這樣成功。雖然不能否認,商業利益會讓奧運變得不那么純粹,也會催生興奮劑問題和鹽湖城冬奧會賄選的丑聞,但總體上有限商業化對于推動奧運會的作用是無法忽視的,今天奧運會的成功,離不開商業化。有限度的接納商業化,對于奧運會的舉辦有著重要作用。
聊完思考,tm叔再跟大家聊聊關于商業化對于非營利組織,以及tmc和ti的思考,在宏觀的ti層面如果,ti真有這個愿景讓tmc這樣一個組織不說像奧運會一樣名滿全球,至少能大幅擴大影響力,不僅僅影響著全球三十來萬會員,那有限度的商業合作必然是一條逃不出的路,當然具體方式,tm叔也不是專家,但這個方向一定沒錯。在會員層面,現在也有不少的會員在推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搞直播擴大影響力,通過tmc推廣培訓,就連世界冠軍的工作坊中間還插播自己的培訓廣告,也會在峰會上推介自己的產品,以前tm叔還覺得非營利組織有所不妥,但現在覺得其實組織應該給會員提供這樣的空間甚至是光,使得會員不僅得到成長,也得到經濟上的回報,這也是某些具有商業價值之后,所壓不住,逃不開的,而那些在組織里時間長的,愿意留下來的,必然是那些和組織互相滋養的會員。
行文到最后,tm想說,商業化未必是壞事,關鍵在于如何做,清湯寡水、水至清無魚未見得是非營利組織最好的狀態,當然如何擁抱商業化,用好商業化,控制一定范圍,是需要用智慧和實踐去回答的東西,擁有商業價值的非營利組織主動擁抱商業化或許好過全盤的拒絕。
Tm叔
一個在tmc待了很多年的大叔
專欄tm叔說tm的事兒 努力做到每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