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被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為各種原因導致神不守舍所引起的睡眠障礙性疾病。癥狀輕重不一,輕者有入睡困難。有眠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睡,亦有時睡時醒,還有雖睡卻多夢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睡。
通常不寐的原因是心神失養,或者心神被擾,心神不寧,或陰蹺和陽蹺脈的功能失調,陰盛陽衰,陰陽失交造成的
治法:調和陰陽,安神利眠,以督脈,手少陰及足太陰為主
主穴:百會,神門,三陰交,照海,申脈,安眠穴。
督脈入絡腦,百會為督脈穴可以調神安神,清利頭目;神門為心經原穴可以寧心安神;三陰交為肝脾腎經的交會穴,有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照海通陰蹺脈,申脈通陽蹺脈,可以調和陰陽,安眠穴安神利眠,為經驗穴。
根據發病的不同特點,根據中醫分享以下幾種類型。
【心腎不交】
癥狀:煩躁不寧,臥不安席,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軟,夜間欲向外走,不喜歡聽聲音、不愿接觸環境,舌質紅,無苔,或舌尖紅 赤,脈象細數。(五心煩熱,頭暈耳鳴,遺精盜汗)
病因:或先天不足,或思慮煩勞,用腦過度,或方式不節,致使腎水耗損,不足以濟心火,心火獨亢,心腎不交,夜難入寐。病機:心火與腎水在正常情況下,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稱之謂“水火既濟”,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如腎水不足或心火妄動,二者失去協調關系,即稱之為“心腎 不交”。
治則:益腎水,降心火,交通心腎。
艾灸調理:疏通腎經、膀胱經,然后艾灸神闕、腎俞、委中、陰谷、太溪等穴位達到補益腎水的效果 。
疏通心經、小腸經,然后艾灸心腧、少海、通里、神門、然谷、涌泉 等穴位達到降心火,交通心腎的效果。
【心血虛、神不守舍】
癥狀:心悸、怔忡,失眠時能安臥,喜蜷臥,常以膝頂胸,或愿懷中抱枕被之物假寐,不聲不動,惡聞聲,聞聲則心悸,頭暈眼花、健忘、面色蒼白,或暗淡無澤 ,舌質淡,脈象沉細無力。
病因:思慮無窮,長期心里矛盾,耗傷心血,或體弱血虛。病機:心主血而舍神。人在睡眠時神處于靜止狀態,而舍于心,故稱心藏神。若長期精神緊張,思想矛 盾不能解決,都可耗傷心血。或因其他疾病使體弱血虛,也可導致血不養心,心血虛神無所養,故神不能安舍而失眠。
治則:養心血,安心神。
艾灸調理:疏通心經、小腸經,然后艾灸心腧、少海、通里、神門、然谷、涌泉 等穴位達到降心火,交通心腎的效果 。
【脾胃失和型】
癥狀:脘悶噯氣,噯腐吞酸,心煩口苦,苔厚膩,脈滑數,夜間睡不安穩,時睡時醒,多夢,同時感到口膩口淡,厭食,胃脘不適,大便不成形等癥。
病因: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
治療原則主要是和胃健脾安神。
艾灸調理:疏通脾經胃經,還有腹部心下硬結,灸豐隆,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治療原則主要是和胃健脾安神。
艾灸調理:疏通脾經胃經,還有腹部心下硬結,灸豐隆,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陰虛火旺】
癥狀: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干津少。或咳血、衄血,或舌體、口腔潰瘍,舌紅少津,舌紅,脈細數。
病因:陰虛多因血虛,陰液虧虛,虛火亢旺,陰虛則陽亢并生熱化火。病機:多由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生。一般陰虛內熱多見全身性的 虛熱征象。
治則:治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艾灸調理:疏通心腎脾胃的經絡,艾灸中脘、足三里、血海、心腧、神門、少海、腎俞、太溪、涌泉等穴位
【心脾血虛】
癥狀:臥后則思想云集不由自主,以致不能入睡;或睡眠表淺,多夢,易醒、怔忡、健忘、體倦乏力、食少、便溏,在女性月經量少、色淡、或月經過多。面色暗淡,易出汗,舌質淡,脈象沉細無力。
病因:憂愁思慮,用腦過度,或長期精神高度集中,皆可勞傷心脾,導致心脾兩虛。病機:心主血而藏神,脾統血而主思,煩勞傷神則心血虛,思慮傷脾,則脾血虛。心血虛神失所養,脾虛則健運失司,統血無權。
治則: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艾灸調理:心腧,脾腧,足三里等穴位
【木火燔心、心神不安】
癥狀:是面試主要表現煩躁不能安臥,眠后多夢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頭暈脹痛,急躁多怒,舌邊尖紅,舌苔黃,脈弦數。
病因:多為情感因素,如郁怒傷肝,氣郁化火等原因所引起的失眠。
病機:郁怒傷肝,肝郁化火,肝火上逆,與心火合邪,肝藏魂、心藏神,神魂被邪擾,不能安舍,睡眠不安,眠后多夢。
治則:瀉肝降火安神。
艾灸調理:疏通肝經、膽經和三焦經:灸肝腧、膽腧、三焦腧、腎腧、陽陵泉、丘虛、太溪、涌泉等穴位。
【肝郁血虛】
癥狀:將欲入睡時全身突然抽動以下,而驚醒,再難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太息,平時精神容易緊張易怒,女性經期加重。舌質淡,少苔 ,脈象多弦細。
病因:多因大怒傷肝,或長期謀慮不解,都可使肝血傷亡。病機: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而主怒。肝藏血而舍魂,肝主筋,賴血以養。若肝郁血虛,不夠榮養 筋脈,則肢顫易驚。
治則:疏肝解郁,養血安神。
艾灸調理:疏通肝經、膽經、心包經。艾灸厥陰腧、肝輸、腎俞、曲泉、太沖、陽陵泉、陰谷、太溪、涌泉等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