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言敏感期有哪些表現?
豆豆正在經歷語言敏感期,表現為:
“媽媽!”
“哎!”
“爸爸!”
“哎!”
“媽媽!”
“哎!”
……
……
自喊自答,高興著呢,原來,他正在進行詞語的配對呢,在這一叫一答中正享受著語言帶來的魅力,看他那喜悅的表情就知道了。
這幾天他最愛說的是:
“抱你!”
“我抱你!”
然后雙手就向你張開了
納尼,這明明是要媽媽抱你好么。
讓你哭笑不得。
而且,現在你安排他做事,小家伙也樂意得很呢比如:
“寶寶,把尿布扔在垃圾桶”
沒聽明白
“寶寶,把尿布扔在垃圾桶”,邊說邊給他指。
然后,你就看到他屁顛屁顛的去扔尿布了。
在公園,看到花
“寶寶,這是花”
“花”。你就會聽到他奶聲奶氣的學著。
看到哪里有五角星之類的,激動著呢,一定要指著給我們說
“星星~”
看到常見小動物,你問他那是什么
最先聽到的,一定是動物的叫聲
然后我就會順勢給他說是什么小動物,加深印象。
2、語言敏感期前后怎么做更好?
鄰居看到小朋友語言表達還行,至少在同齡小朋友中,就會問我們是怎么教的。我通常都是這樣回答的。
“額,就是多說啊,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給他說”
“重復重復重復”
真的,語言啟蒙就是見縫插針的一遍一遍的說。結合實際說,看到花就說是花;看到樹,就說是樹;看到小動物,不管是書上還是生活里,就給他說是什么東西,怎么叫的;馬路上看到車,就說是什么車,什么顏色……如此種種。
我經常帶著小家伙在小區花園里找螞蟻,看到大小兩種螞蟻,就會趕緊給他說大小的問題;也會帶著他找蜘蛛網……豆媽的經驗告訴你,語言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吸收、學習。
當然了,最開始是肯定沒有什么反應的,但是,其實那時他已經在吸收了,大多數育兒專家都認為,早在寶寶開始說話前,語言系統就已經在發展了,聽到什么,就在吸收什么。吸收這個音怎么發,吸收抽象的詞和具體的情景結合起來時,會發生什么,從而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吸收是學會“說”的基礎,是理解詞意和將來去表達的第一步。所以,我的實際經驗是,積極對寶寶說話、做語言的輸入,一定是最有效的語言啟蒙。真的很有效啊。
3、老人說方言怎么辦?
有職場媽媽會說,愁死了,寶寶給老人帶,老人發音不準,還講方言……
其實,親愛的,真的可以放寬心,對于這個問題,豆媽真的看得很開哦,老人講方言,寶寶無形中就多學了一門語言,何樂不為呢?如果你家老人說的是粵語,你怕就樂意了吧。
豆媽說的你不一定信,那么,我們就來聽聽育兒專家們怎么說的吧,專家說:“音準”確實會影響孩子將來發音的準確度,但發音只是語言發展的一部分。
語言發展,更重要的是寶寶和成年人之間的互動。如果沒有辦法改變爺爺奶奶的習慣,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寶寶吸收的“準的音”是占絕對比的,就沒有問題。(所以,下班后就趕緊嘰里呱啦和寶寶說起來吧)
寶寶如果和愛說話、多對他說話的家長在一起,他的詞匯量是安靜的家庭里寶寶的兩倍。所以,即使爺爺奶奶的發音不標準,但他們豐富的表情、關愛的話語,對寶寶來說都是積極的。(真的呢,豆豆奶奶也是愛說,我們都是話嘮)
4、語言敏感期有哪些注意事項?
寶寶會說之前都是在吸收,等他嘗試自己說的時候,家長也一定要多鼓勵,說錯了沒關系,大人說正確的就行了,他真的在一點一點嘗試語言和具體事物之間的匹配度。會說以后,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寶寶的模仿能力真的很強,你不經意間說一句什么,他會跟著說,還學得有模有樣的。(這個階段,大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了,你要想你的孩子文明用語,那么請為他創造那個文明的環境,他現在還分辨不了,只是模仿)
要注意的就是盡量不要跟孩子說一些“兒語”,比如“吃飯飯“、”喝奶奶“、睡覺覺”,這樣的話盡量少說,最好是不要跟孩子說。因為憐愛孩子的父母總是喜歡溫柔的說些這樣的話。可是這樣的話對孩子語言的發展真的是百害無一利。
用正確的、正常的語言給孩子說就好,他以后和人交流的時候,就不用再需要從兒語轉換了。
豆媽說
還是那句,每個孩子都有他/她自身的成長時間點,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的創造孩子說、聽的語言環境,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嘍。
豆媽又忍不住要說一下環境的重要性,最近我家豆豆時不時的會自己數數,一般是1-10,有時,也會5-10,但是,我發誓,我們真的沒有教他數過。畢竟,他才19個月不到,而且我認為在不能正確理解數的概念之前,就算會數、會背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可是他無意識間就自己會了,絕對不可能是憑空的吧。
思前想后,只有一種可能,因為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跟著健身軟件做運動,那里面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數數。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真的會有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的事啊,你家寶貝都有哪些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