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從室內待了一段時間后出來發(fā)現街道的路面濕了,于是猜測剛剛是不是下雨了。除了下雨,當然還有很多可以導致路面變濕的可能:灑水車剛剛經過了、前面街道的水管破了、樓上住戶往下潑臟水了等等。我們認同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但是幾乎還是無一例外地第一時間將路面濕了和下雨了劃上了等號。這是為什么?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因為下雨導致路面濕了是一種更為普遍的現象,所以我們才會做出這樣的推理。但是如果你看過卡爾.諾頓的《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你會發(fā)現事情并沒有如此復雜。很多時候,我們做出一些推理甚至決定,并不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更合理,而僅僅是因為我們大腦認為這樣更省力而已。
在《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中,作者卡爾.諾頓針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看似缺乏邏輯性的21種現象提出了問題(比如,為什么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為什么我們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為什么對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分析了我們在這21種情境下的思維模式并提供了相應地解決方案。縱觀這21種情境下的思維模式,我們會發(fā)現我們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很多思維漏洞產生的原因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太過快速地做出推理? ? 比如,路面濕了就馬上認為剛剛下雨了,卻沒有去論證其它可能性;又比如,部門銷售額出現下降,領導就馬上判定是員工偷懶,卻不考慮市場環(huán)境的影響。
第二,拒絕做出改變? 比如,對象劈腿了,卻仍然不分手,還為對方找理由;又比如,之前遇到某個問題的時候用了某種方法解決,這次再遇到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還是用同樣的方法,拒絕嘗試新方法。
以前我會認為人們太快做出推理或者拒絕做出改變都是個人性格導致的,但是看完《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才發(fā)現,原來每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這樣的,它們都是我們大腦下意識完成的。只是有一部分人在大腦下意識的行為之后進行了自己的主觀思考和論證,最終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那么大腦的下意識行為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體能是有限的,有些人能舉起80KG的重物,有些人則只能舉起50KG。事實上,我們的大腦的容量也同樣有限,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限制,是因為大腦會進行自我調控,這也算是我們人類進化出來的一種本能吧。正是因為腦容量的限制和自我調控機制,為了節(jié)省能量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們大腦會自動將很多行為簡單化。就比如,盤子掉地上摔碎了,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原因歸結為重力原因,而不會每次都重新分析原因,因為這將會耗費巨大的能量。之前提到的路面濕了人們就認為下雨了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大腦會憑借之前的經驗建立一個模型,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就直接套用這個模型,而不需要再重新運行一遍。但是這樣就存在一個漏洞,即這些模型是存在限制條件的,環(huán)境的一點點改變都可能導致這個模型不適用,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并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而且,很多我們所謂的經驗只是個人的體驗,并不是普遍原理。也就是說,也許從一開始,你大腦建立的那些模型就是錯誤的!
除了因缺乏更多信息而建立錯誤模型,我們思維漏洞的另外一個主要來源就是拒絕改變。因為只有努力保持現狀,才能確保現在的權利不受損失。當人們被迫做出改變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緊張,這會耗費掉大腦一部分能量,而且面對新的狀況,大腦需要重新思考,這會耗費更多的能量。于是,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我們大腦已經本能地拒絕改變了。神奇的是,一旦我們大腦決定保持現狀,還會為為此加入之前不存在的邏輯。
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解決方法,而在于發(fā)現問題的真正所在。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很多無意識行為只是我們大腦的偷懶行為,當我們面對一些重大決定的時候,才會激勵和強迫自己去思考,才會有意識地去觀察和分析具體情況,也才能最終做出當前更好的決定。當然,面對路面濕了到底是下雨了還是被潑水了這樣無足輕重的問題,我們還是能偷懶就偷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