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書”風潮,“丟”的是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jpg

近日,朋友圈風行的幾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比如 :

好報公眾號的《我們在國貿地區丟了30本書等人領走,結果……》、《我們將丟出1000本經典好書,希望一年后書能回到我們手中,看看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新世相公眾號的《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丟書大作戰》,

還有教主公眾號的《一位年輕的培訓師在廣州地鐵丟了9本書,結果……》以及小塞叨逼叨的這篇《丟書不如共建一個24小時不打烊圖書館》……

看過文章后,才知道這是由一則消息引發的,原消息是:赫敏在倫敦地鐵丟了100本書,英國閱讀愛好者對此點贊有加,而且讓全世界的朋友圈都在刷屏。

起初,我覺得這是一件好有情懷的事,放一本書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觀察一下人們對書的態度,通過漂流一本書,一路鏈接愛書的小伙伴,最后這本書還有可能回到主人的手中,多么有意義啊。

同時,一起共度一本書的小伙伴還可以交流討論,發表感想,這不就是讀書效能最大化了么。

然而,陸續看完十幾篇類似文章后,又對其中描述的一些現實無比嘆息:一些人直接無視書的存在,一些人以為書是在地鐵里用來占座的,還有一些清潔工將其當作當垃圾收集。

其實,綜合來看,這一“丟書”潮流,人們跟風,主要有幾種玩法:

第一、自媒體炒作

《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丟書大作戰》這一篇文章,攜手眾多明星,邀請出版商及地鐵、航空等公共服務商參與,就被眾多網友抨擊是利用公共資源的一場大秀,實際上只是他們通過吸引公眾眼球,達到百萬級點擊量,對自己品牌進行的推廣而已。

第二、有心人觀察

《一位年輕的培訓師在廣州地鐵丟了9本書,結果……》這一篇文章中,筆者的舉動有幾分玩票性質,出發點就是內心一時沖動,想看一下如果丟一些書在中國地鐵,會發生什么事情?通篇看完就是描述了筆者自己丟書出去后,看到人們各種各樣的表現,有置之不理的,有隨意翻翻擱置的,有被保潔阿姨盯上的,有以為書在占座的……可惜結果不甚理想,只有一本書被帶走了。最終得出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結論:想在廣州地鐵三號線有位置坐,丟幾本書就好。

第三,漂流書的社會實驗

《我們在國貿地區丟了30本書等人領走,結果……》、《我們將丟出1000本經典好書,希望一年后書能回到我們手中,看看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兩篇,倒是深得人心,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從發起方的出發點:讓書連接一切美好,到他們團隊為這件事做的努力:工作人員選中片區,分頭行動,適時推薦、講解玩法,以及掃碼建群后,撿到書的小伙伴之間的互動交流,都會讓讀者覺得這一次小范圍的社會實驗,是一個極具意義又很有愛的事情。

那么,我們丟書到公眾場合,究竟應該“丟”的是什么?

一丟“倡義”

通過丟書這個舉動,激起大家的讀書欲望,重拾讀書的興趣,讓靜止的書流動起來。據說,我國國民只是每人一年四五本紙書的閱讀水平。通過這樣一個全網盛行的跟風活動,沒準兒就能影響一大批人開始讀書呢。

二丟“愛心”

拋開“丟書”的出發點不說,單純這一本丟出去的書,如果最后到了渴望讀書卻不能負擔書費的朋友那里;如果精挑細選一批書丟出去,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讀書愛好者的閱讀水準,這些不都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之事嗎?

三丟“鏈接”

網絡上針對這個話題的看法有褒有貶,但是通過一本書的漂流把愛讀書的人員連接起來,因為一本書就此產生了神奇緣分,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丟書”——一件明顯有意義的事情,卻引發了網上各種不同立場的討論聲音。不難看出:做成一件事,即便是做了萬全考慮,也難免會出現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

但是,

只有抱著這樣的“丟書”初心,才不至于一開始就走入浪費公共資源的誤區,我們能做的是,給大家一個開始讀書的暗示,讓書盡可能地漂到需要它的人手中,也讓所有愛好讀書的小伙伴彼此之間產生連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