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爸媽天路訪故人

國慶長假在家,總算有點空了。

好久沒有盡孝心,陪爸媽出行。而且媽媽也念叨了好久,想回懷玉山看看。10月3日,趁著天氣涼爽,帶上爸媽出發。

懷玉山又稱玉山、輝山、玉斗山,自浙江邊境向西南蜿蜒玉山、上饒、德興、弋陽、萬年、貴溪和余江等縣間,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百余千米,是信江與樂安江的分水嶺,為信江的發源地,鄱陽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西端逐漸沒于鄱陽湖平原。

這是一座位于江西東北部的大山,山高林密,資源豐富,所以當年在此設有墾殖場。媽媽年輕時,從縣里來在此工作了10年,直到1981年調走,把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這片大山。我和姐姐,小時候也曾在此生活過幾年。

車下了高速,就進入了懷玉山地界。大山的險峻已露崢嶸。


當年的懷玉山場,地偏路遠,交通極其惡劣,往返一趟縣城,搭車至少需要一天。若是步行,早上天不亮就得出發,漆黑一片的時候,才能抵達。當時場里還不通客車,能搭上一趟運貨的卡車,已經是天大的面子了。路都是狹窄險峻的山路,只容一車經過,急彎陡坡,險象環生,一般的司機都不敢走這條山路。

聽著爸媽回憶過去,顯然30多年后重返故地,他們還是頗有感慨的。

懷玉山我雖然小時候只待到4歲就離開了,可是在幼小的心靈中還留下了不少深刻的記憶。聽爸媽一回憶,更清晰的浮現出來。說到陡峭的山路,我經常還能憶起,幼小的我坐在卡車駕駛室里,側頭望去,感覺汽車的輪胎就要掉出路邊,而下面是幾百米深的山谷。當然,幼時的我,并不知道害怕,如果是現在,我真的不一定敢再走這樣的路。

不過,現在去懷玉山的路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寬闊平整的柏油路,暢通無礙。爸媽看著兩邊的村莊,還在努力辨認著殘余著的過往痕跡時,我們很快到達了一處標志性的地點。這是新標志,他們當年在此未曾有的,當然要拍照留念一下嘍。



由此往上,就進入了當年懷玉山最險的路段——葛嶺頭。這里不但彎道急,而且坡度高,有“葛嶺頭,鬼見愁”之說。爸爸回憶起了當年經過此處去看媽媽的不少事情。這條路,一般只有場里的司機才敢開,外地車子路過此地,都是雇請他們來開車。

爸爸還清楚的記得,那些司機得意的神態:“開一趟,他們給我5塊錢!”爸爸感嘆道:要知道,那時候工資才30多塊。媽媽補上一句:一般還要再給他們倆包煙,還是大前門!說到此,他們不由的感嘆,這些勇武的司機大哥,基本都已過世了,只有一兩個已經90多高齡的,也多年沒有見過面了。

當時的司機,手把方向盤,有決定搭載誰不搭載誰的權力,可以說是場里最熱門的職業,也有不少仗勢欺人之徒,場里的職工家屬,也沒少受他們的欺負。爸爸作為場里的家屬,沒少遇到,不過歷經幾十年的時間沉淀,這些如煙往事,已經沒有半分感情色彩,留下的只有回憶了。

車子不斷的拐彎上坡,如今的葛嶺頭,雖然彎道還是多,但坡度已不能用陡峭來形容了。行車自此,我腦海里雖然還不斷的閃現著幼時輪胎快要掉出,底下就是深谷的畫面,但實際上開的還是挺輕松的。

馬上就要到達葛嶺頭坡頂了。爸爸又說起當年在葛嶺頭經歷的一件生死往事。

有一次,他搭車進來看媽媽。車子上裝滿了糠,堆得大概有3、4米高。他只能坐在車頂的糠堆上。車爬上了葛嶺頭,突然一陣顛簸,他在高高的糠堆上,立足不穩,竟然被從車上甩了下來。幸虧當時天下著小雨,他手中撐了把厚實的油布傘,減緩了下墜的速度,他另一只手下意識抓住了車子的欄桿,幾經掙扎,摔在了路上,萬幸沒有掉到路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起身后,爸爸低頭一看,落地時,撐在地上的手,已經被石頭扎了一個大洞。

車上還有一個同行的人,看到此景,連忙在車上大喊大叫,讓司機停車。

爸爸趕上車子,只見司機已經是嚇得臉色煞白,叫苦不迭。

還有好長一段山路,還得繼續爬上糠堆,搭車前進,否則在這樣的雨天,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到抵達場部。

爸爸說道:“突然之間,我就覺得身上一點力氣都沒有了,爬了好幾次,才勉強爬上了車。”

這個故事,已經聽過好幾次,原來感覺像是逸事,但今天在葛嶺頭,覺得是那樣的驚心動魄。父輩的艱辛和付出,我們不應該忘記。

車子抵達葛嶺頭,爸爸媽媽連聲感嘆,現在的路修得真好,葛嶺頭已經沒有原來那樣的險峻了,要感謝改革開放。這是他們作為過來人的心聲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葛嶺頭留影后,我們繼續前行。

過了葛嶺頭,路就平緩多了,很快就抵達了場部所在地。

停好車,正好在原場部小樓門口。爸爸媽媽周圍端詳一陣,逐漸找回了原來的模樣。我們所在的停車場,是原來燈光球場,不過,已經墊高了。

我也有點印象,原來從燈光球場要上好幾個臺階,才能到場部去的。爸爸媽媽回頭再看看說,場部大樓的模樣沒有變化。說實話,我雖然很小就出來了,對場部大樓也還有不少記憶,于是一家三口,踏入大門進行尋訪。

進入門廳后,媽媽指著右邊走廊說,我原來就住在靠里那排最里面第二個房間。我說,是不是當時都鋪木地板的?爸爸媽媽都說,是。走在木地板上,那柔和的腳步聲,還經常在我心頭響起。可惜,現在地板全部拆了,換成瓷磚了。

我想起來,爸爸要抽煙,媽媽不讓他在房間抽,讓他出去抽。而我睜大眼睛,看著他們,又轉過頭,看看窗戶,頭頂的白熾燈,發出溫暖的黃光。現在想起來,真的好親切。

我說,我還記得,當時樓梯是從中間上半層,然后再從兩邊上的。爸爸媽媽都說是的,可走到樓梯處一看,遺憾的說,樓梯已經改成一邊上下了。

不過,小樓后面的那層平房,就是原來的廚房,可是一點變化都沒有。


斑駁的墻壁,歲月的變遷


爸媽說,小樓的外觀一點都沒變



寂寞的花,是否一直期待故人來


這棵松樹,當年好像也就房子高,現在是如此的挺拔。這個停車場,就是當年的燈光球場。

36年后,再一次回到故地。小樓現在已經承包給人家開酒店了。

懷玉山場是早就撤銷了,不過還有很多故址換了個用途在發揮作用。陪著爸爸媽媽走了一遍,探尋那過去的歲月。


這是原來場部的總機房,外觀也是沒有任何變化。我大伯母曾經在此工作過。


這是原來的衛生所,現在已經成酒家和客房了


原來的下放干部就住在這幾幢平房里,里面有很多我認識的長輩

幾十年過去,原來的東西已經所剩無幾了。特別是近年來,縣政府在山上推平了幾個山頭,建設了清貧園、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大力發展懷玉山的旅游業。今天的懷玉山,大不一樣了。于是陪爸爸媽媽來感受了一下山上的新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參觀時,媽媽說起一件事情,感覺還有一點史料價值,特記之。

方志敏被捕的時候,當地有人曾見過。她在場里工作時,還有老人能回憶起當時情況。他們說,國民黨軍抓住方志敏后,為了怕他逃跑,不但給他上了手銬腳鐐,而且還用粗粗的鐵絲穿過他的肩胛骨,反擰在背后的鐵鏈上,押著方志敏趕路。當地人都十分佩服方志敏的堅強。

走走看看,不覺已經十二點多了,決定到場部下面一點的玉峰村吃飯。隨意找了家酒店,但農家菜真的很可口。

特別是遇到了一位熱情的老板,讓我們此行,又得償了一樁夙愿。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再一次說下,菜的口味真好。本地的辣椒、西紅柿,肉又炒得特嫩,爸爸媽媽非常滿意,4個菜一掃而光。

這次爸爸媽媽來,還想著能不能見到當年在這里的老朋友。可是轉了一圈,村莊的面貌已經是完全變樣了,一個相識的人也沒看到。離開了幾十年,現在爸媽也即將年屆七旬,那些老朋友也基本都超這個年紀了,就是相見也不認識了吧。

本以為,要帶著這個遺憾走。媽媽試著向老板打聽。恰好老板是隔壁村的人,有個叔叔正好是本村人,所以對村莊老人還略知一二。幾番詢問,竟然找到了一個老朋友。老板十分熱心,表示忙完了,親自帶我們過去。

村子不大,既然知道了大概位置,找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真的,幾十年不見了,加上年歲大了,剛一開始,大爺大娘都記不得了。不過交談了一會兒,都對上號了。

其實,都和我有關啊。(我表示,啥都不記得啊)

那時媽媽工作忙,把剛會說話的我放在羅大爺家帶過一段時間。那時候,羅大爺家生了7個女兒,一直盼兒不得。結果,帶了我半年,竟然就生了一個大胖小子。這下子,全家可高興了,連連夸我是帶福的寶貝。

不過,正因為他們自己又生了一個小孩,沒有精力帶我了,加上不久后,媽媽又調走了,兩家就漸漸失去了聯系。

現在羅大爺家的兒子(我好福氣帶來的*-*),成了一名牙醫,在山下開了診所,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今年還把山上老房子裝修了,辦起了農家樂。

大爺大娘說起這些,真是幸福得合不攏嘴啊。

幾十年后的重逢,真是分外的高興啊。
羅大爺今年84了,身體仍然十分硬朗,精神矍鑠。大娘也快80了,還在忙里忙外。愿老人們天天這么開心!


本來,還想去媽媽另外一位老朋友那里,她已經92歲,身體還十分硬朗。媽媽得知她的消息后,真是有點激動了。

可是,車行到葛嶺頭,一打聽,說那里在修路,進不去,要去只能從德興繞道走,來去至少要100多公里。已經快3點了,時間來不及了,只得留個念想,待路修好后再來。

重返故地,重訪故人,爸爸媽媽興致很高,希望他們天天開心。


有沒有讀者說,你的標題不是天路訪故人嗎?就看你絮絮叨叨的說了半天,路呢,路呢?

別急,有圖有真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引子 多年以后,在回顧當年的案情時,胡凱仍舊無法抹平心中的波動。 “人的一生像一條線段。”胡凱徐徐吐出空中...
    阿折閱讀 4,635評論 0 12
  • 人一長大,不免會變的世俗,精通社會的游戲規則成為職業玩家,充滿市儈心理,步步為贏。 我也逃離不出這個社會,這個群體...
    顧林哲閱讀 516評論 0 3
  • 可能在當今,科技還欠缺制造新道德的能力,無力于修補人性的種種缺陷。 成都記憶地鐵手機 科技進步加速時代 道德重塑 ...
    暉暉曉閱讀 22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