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挖了一篇文章,是關于胡思亂想的。題目就是《Stop Spending So Much Time In Your Head》,文章主旨即:99%的想法都是沒用的,還會影響自己的生活。
其實只要是一個凡人,總會有這樣的經歷,甚至一些人往往處于其中無法擺脫:我們會花很多時間與精力于自己的想法中,即常常會胡思亂想。
想想看,這些想法你都有過么?
“我想知道我老板是怎么認為的?”
“我今天的工作表現怎么樣?”
“如果我搞砸了弄丟了工作會怎么辦啊?”
“她愛我嗎?”
“我覺得他不在乎我。”
“我最近怎么一直那么倒霉。”
“我的生活為什么這么糟糕?”
“為什么我的人生這么坎坷艱難,其它人卻不是。”
“假如我得了癌癥該怎么辦?”
“我對自己的工作不上心,是我出了什么問題嗎?”
“我什么事都完成不了,我這是怎么了?”
“剛才看到他,好像沒和我打招呼,什么意思?”
我相信這些個想法、憂慮、壓力甚至抓狂等等,一旦進去就不易走出來。高中時,公子連學渣都不算,成績不理想,每一次周考,就會想成績不好怎么辦,會不會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的話今后人生會如何……陷入循環無法自拔。在高二被虐的體無完膚的時候,才從中自我解脫出來。
其實這其中的想法,包括曾經我自己有過的那些,絕大多數都是毫無用處的,這也是公子后來意識到的。
William James說過:“很多人覺得自己正在思考,其實只不過是重組了一下自己的偏見罷了。”想想看,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只是把不同的想法重新再腦子里面排列組合,憂慮還憂慮著,感受到的壓力還會持續,遇到的問題依舊還是問題,好像并沒有為現實生活帶來實際的改變,一丁點好處也沒見到。
William James:美國心理學之父。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也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
文章作者一直關注實用的事物,例如:實用哲學,實用知識,實用書籍,實用工作以及實用建議。而他這一想法來自于美國19世紀的哲學傳統概念——實用主義。雖然哈佛教授 Charles Sanders Peirce 被廣泛認為是“實用主義之父”。但是 William James 卻真正意義上重定義了哲學,關于思考、憂慮還有壓力,William James 表示:
對抗壓力的最強大之武器,就是我們能選擇一想法而擯棄另一種想法的能力。
在實用主義者(這么看來公子也是屬于實用主義范疇了)普遍會認為頭腦、思維是一種工具,你的意識、想法應該為你所用,而不是與你抗衡。無法掌控自己思想的人,是不會相信這種可能的。他們對于腦子里的那些活躍想法,會固執的認為,這些想法產生是無法控制的,自己無能為力。
其實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是一項技能,只要練習的夠多,就能掌握。就是說:你能自己主動控制去想些什么,或者是你可以選擇自己不去想什么。
作者認為這一技能,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且實用的。而公子認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念頭,其實就是讓自己能更加專注,這對自身有限的注意力而言是十分寶貴的。
誠然,對于胡思亂想,這本應該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一些人在上面分配了過多的精力,投入了過多的關注,太在意這些想法和腦子里的那些聲音。當你越關注,其反應越強烈,胡思亂想就會越來越嚴重。
在這個時代,就信息產生的速度而言,早已經不是稀缺資源,而我們的注意力才是最稀缺的資源。注意力和意志力一樣是一種有限資源,同樣是屬于你自身最寶貴的財富。如果我們把這些注意力放在作用不多的地方,例如玩LOL可以一次打幾個小時,你刷劇可以一個上午不休息,當這些消耗了過多的注意力時,你便會難以集中精力去學習看書,即便強迫去看也很容易分神,還會在腦子里面產生其他想法。
來看看下面的圖,能正確說出每個字的顏色么?
開始的時候肯定是不容易,這就是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ffect),指干擾因素對反應時間的影響。因為存在不相干文字的注意力干擾,讓我們一時間不能馬上將注意力放在顏色上。
人在每秒鐘所面臨的信息遠遠超出你的想象(10^8~10^9 bits/s),而自身的系統資源又是有限的。那么在處理信息時,必然產生大量冗余,同時大腦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都處理信息,所以會有正常的注意力轉移。注意力的轉移又會對大腦的中央前額葉進行刺激。中央前額葉位于前額葉內,在前額中央附近。當你考慮自己和他人的時候,這個區域就會活躍起來。無所事事的時候,這個區域就處于活躍狀態。這也解釋了當你很閑的時候,很容易亂想的原因。
針對胡思亂想,其實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想法有什么實際的用途?在你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后, 面對諸多事實會讓你不得不承認:真的沒什么用。
那什么樣的想法是稱之為有用呢?作者提出有兩種:
1. 關于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
2. 理解知識。
因為一個難題就是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會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理解知識其實就是將知識內化,并將之用于平時的生活、工作或人際交往中。這兩點有一個相通之處就是,所思內容都能作用于自己的現實生活中。那么再回顧一下自己那些虛無縹緲的想法,是不是很多都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我們總是思慮過多,將自己的精力過多的放置于這些地方,你很可能會錯失自己的生活。因為除此之外,對其他事物并沒投入過關注。你有注意到今晨起床時的陽光嗎?或是窗外的雨滴?你注意到桌子上咖啡的香氣嗎?或是麥片的口感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一定要從那些沒用的思緒中擺脫出來,不要再想,開始感受周邊的任何事物。
那么如何通過練習以停止這些無用的想法呢?
答案就是:意識。
我們產生的那些想法首先是大腦本身的一種自我保護,而過多的注意于這些無謂的想法才會產生弊端。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你必須要有意識去察覺思緒的游離和轉移。只有意識到它的產生,才能觀察到產生的想法,進而才能以第三方的視角去觀察自己,將自己從其中抽離出來。
其次就是通過自我意識去控制,并用中立或者偏向于積極的角度看待這些想法,不要做任何評判,不要妄下結論,更不要以此否定自己或認為自己很蠢。消極的認定只會讓自己繼續陷于亂想狀態。你其實可以嘗試對自己說:“這個想法很有趣,不過現在,應該回到現實中來。”把精力放在手頭應該做的事情上,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且有意識的對那些想法采取忽略態度。
感覺到自己的眼睛正在閱讀屏幕上的文字了么?感覺到手機握在自己的手中了么?你是否在想著如何把以上信息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這就回歸現實的狀態。
而這個情境熟悉么?其實就是“活在當下”的狀態,感受現在正在感受的。公子之前寫的文章中有一些方法,經過學習也能讓你擺脫不必要的胡思亂想。其實胡思亂想也好,情緒也好,焦慮也好,應對這些的技巧都是殊途同歸的。
如果你能改變自己的想法,你就能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