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大琴
記得剛學會開車,每次上高速,關于變道,我都特別緊張。
因為在高速行駛的路上,一點點的差異,就會讓車子駛向不同的軌道。
同類似的還有高空運行的飛機,只要飛行員把角度稍微調整一點點,可能就會不同的目的地。
而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微小的習慣,也有這樣充滿魔力的“神奇力量”。
《掌控習慣》這本書,就詳細的講解了微習慣是如何一步一步控制著我們的人生。
書中說,人們很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性時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進行微小改進的價值。
如果你每天進步1%,那么到了年終,你將有37倍的巨大進步。
如果你每天退后0.1%,你現有的任何成就,都可能幾乎變為0.
既然習慣這么重要,應該如何科學去培養呢?作者給了4點建議。
////////
01讓它顯而易見
行為轉變第一點:首先是讓它顯而易見,反之就是讓它脫離視線。
如果想要早起跑步,那就把運動服放在起床后最容易看到的位置。
如果想要睡前閱讀,那就把書本放在床頭顯眼的位置。
如果想要早點睡覺,那就把手機不要帶進房間。
如果想要停止刷視頻,那就把這類APP直接給卸載。
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個人的意志力,卻忽視在這個過程中,外界環境的重要性。
書中說“環境是塑造人類行為的無形之手。盡管我們有獨特的個性,但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某些行為往往會反復出現。”
魯迅先生早年有一次遲到,被師傅批評了,后面在書桌上面刻了一個早字。
提醒自己不要遲到,自此,再也,沒有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
////////
02讓它有吸引力
行為轉變第二點:讓它具有吸引力
作者在書中舉了多巴胺驅動反饋回路的案例,說明習慣其實就是一種在多巴胺驅動下的反饋回路。
我們生活中每一種行為習慣,其實都或多或少都會跟分泌的多巴胺有密切關系。
每次出現這個提示信息,體內多巴胺分泌激增,都會激發人們產生行動的源動力。
比如一到周五,大家自然會想到周末和家人外出度假的快樂時光,趕緊忙完手上工作。
一聽到過年,孩子自然會期待新衣服和各種放煙花的幸福時刻,就會在年前寫完作業。
如果我們想要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本身又很普通,沒有任何吸引力。
比如說單純只是“健身”,沒有期望健身后的博主體態作為參考吸引。
那就難以調起多巴胺,更難以去行動了。
////////
03讓它簡便易行
行為轉變第三條:讓它簡便易行,反之難以實施。
腦科學的設計就是盡可能保留一切體力,多做下意識的行為。
如果我們定好flag,明天開始每天跑步5公里,每天寫1000字。
我想很多人今天晚上就會開始放棄。
對于一個不怎么跑步的人,5公里其實是有一些難度的。
而對于一個怎么寫字輸出的人,1000字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不妨從簡單開始,簡單到幾乎不可能失敗。
比如跑步500米,比如寫50個字,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到,而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
讓這個習慣簡單易行,是開始一個習慣的最佳起點。
////////
04讓它令人愉悅
行為轉變最后一點:讓它愉悅
作者在書中舉例了舒膚佳的案例。
在卡拉奇市場調研中,盧比和他的團隊意識到,在衛生條件差的環境中,洗手的簡單習慣會對當地居民的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人們知道洗手的重要性,但是不重視洗手,或者敷衍了事。
后來,盧比團隊和舒膚佳合作,提供一款帶有香味的肥皂,讓洗手的過程變得愉悅。
一般來說,一旦人們做某件事情有愉悅的體驗,才會更加愿意去做這件事情。
如果說前面三條是增加這個習慣發生的概率,那么第4條,就是增加這個習慣發生的次數。
只有這個行為不斷的重復發生,才算真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習慣循環閉環。
////////
寫在最后: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每個習慣的種子,看似單一又微小。
但是一旦不斷重復,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并且茁壯成長,甚至枝繁葉茂。
正是這些微小的差異,在讓我們在前進1%和后退1%之間做出選擇,帶領我們走向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