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閱讀呢,簡單的說就是看書,看紙質的書,而不是電子書,可能有很多人也很喜歡看電子書,但我本人卻很不喜歡。看書有泛讀和精讀,泛讀是說書一本接著一本的看,是量的積累,而精讀是對某些書深入的讀,可以分享,可以探討,可以寫讀后感,這是質的提升。
二、閱讀有什么好處呢,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確,讀書可以獲得財富,也可以捧得美人。前人可能說書指的是讀書,但我認為閱讀也有同樣的功效,但我認為閱讀并不只是為了這些,或者說閱讀的好處比這些多得多,尤其是孩子時期的閱讀。
首先是認字,目前小學階段語文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積累字詞,所以總是會有很多的字詞聽寫,但奇怪的是,有些孩子一寫就會,而有些孩子聽寫了很多次還是不會寫。什么原因呢,其實是這些孩子對字的感覺不夠好,所以很難記住,而大量進行過前期閱讀的孩子對字詞的感覺是很好的,我們可以看看或統計下小學六年孩子們必需要掌握的字詞量有幾個,最多也就5,6千個,小學六年,也就是平均一年1000個,平均每天3個。我們再去看看一本書大約有多少字,短者上萬,多者幾十萬,這是什么概念,一本書的字詞量就超過了整個小學的要求。這么多的字詞不斷的進入孩子的大腦,這些字詞又有可能不斷的反復出現,更是加深了對這些字詞的印象,哪怕是一些不會的,隨著碰到的越多,自然也就知道了,所以那些會閱讀的孩子認個字,對小學階段的聽寫那是一點沒問題的。很多家長總糾結著孩子每次的聽寫都錯一大片,閱讀就是最好的辦法。
其次,我們說練毛筆字其實是為了練孩子的心靜一樣,閱讀其實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而專注力也是種心靜。專注力就是聽的能力和自己做事時的抗干擾能力。聽的能力是指在上課時,老師講課時是否認真,全神貫注。抗干擾能力是指在自己做事時能否不受別人的影響。不會閱讀的孩子總是容易受到各種各樣干擾的影響,哪里有聲音了,哪里的香味飄上來了,哪里打架了,總之,只要有點風吹草動,他就很容易被吸引過去。而喜歡閱讀的孩子基本上不大會受影響,自已做著什么就依然做著什么,因為不會閱讀的孩子目標感是缺失的,而會閱讀的孩子的目標感是清晰的。一次,我讓孩子們把一篇英語文章在有限時間內盡量讀,讀到60次,雖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讀到,但最后,依然有幾個同學讀到了,而有些同學甚至讀了還不到10次,我觀察了下,那些讀到60次的同學那是相當的專注的,在有限的時間內真不能開一點小差或受一點影響,不然是讀不完的,而那些連10次都沒到的同學總是讀一下發一下呆,或找別人聊一會天,總是會有各樣的事出來。會閱讀的同學時間安排得很充實,過得也很快,最近,有些同學作業做得快,之后的時間,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拿起書看起來,直到放學。而不會閱讀的同學就四處找點事情碰碰,就像是度日如年。而學習成績的好壞其實就源自專注,那些能專注的同學,學習一定不會差,而那些不專注的同學,學習也一定不會好。
再者,我總說,判斷語文水平的好壞并不是看語文考試考了幾分,而是要看他的文章寫得好不好,而文章寫得好不好也不能看試卷上扣了幾分。真正的文章應該要脫離考試和學校作文的,自然的,真實的,或是充滿想象力的文章才是判定的最好依據。有人說,命題作文其實是不應該給孩子寫的,就像作文選是不應該讓孩子看的一樣,這是會影響到孩子思想的格局的,這不利于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所以,我基本不會教也不愿去看孩子們寫的學校里的文章,我就讓他們編文章,編故事,給他們些沒有規則的詞語,或事物,發揮想象力,可以編故事,也可以編詩,可以科幻的,也可以戰爭的,總之都可以,因為只有從這些文字中,我才可以看出孩子們真實的寫作水平和寫作天賦。而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總結得到,平時喜歡閱讀的孩子想象力豐富,文章完整性高,語言生動,邏輯性強。而那些平時不喜歡閱讀的孩子不是只能寫兩三句話,就是語句不通,或者就是毫無想象力,哪怕他們在考試時的作文只扣1分2分的。這就是閱讀積累的成果,讓我教文章,也只能從閱讀開始,閱讀上去了,文章自然就來了,可惜,這些好文章,這些寫出好文章的孩子卻得不到學校里的賞識。
最后,閱讀讓孩子學會思考。我總稱現在的孩子都是機器人,因為他們只會為一些指令而行為。他們為了老師而讀書,為了父母而讀書,為了作業而作業,沒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很多時候,一旦作業太早做完,反而是件壞事,因為這樣他們反而找不到可以為之做的事情了,于是開始無所事事,開始不斷的去影響他人。一個人的成長固然離不開各個階段老師的培養,以及各樣的社會實踐跟閱歷,但更多的是從書中得到知識和幫助,回想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書本居第一,一直到大學畢業,到開始做教育之前,我都不是一個會閱讀的人,但因為教育需要大量的學習和閱讀,于是開始閱讀,看各樣的文章和書,并在實際中進行實踐,可以說,我的很多的理論和現在的知識大都都是來自書本。所以會閱讀的孩子他所得到的知識和幫助其實是不可限量的,今后很多的知識不可能直接請個人來教就是了,而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學會看書解決。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想這些個黃金屋正是指的就是這些讓我們得以學到的人生啟示,素質,修養,道理等能幫我們成長的各樣的東西,因為這些才是我們這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
三、那我們該怎樣閱讀或者說是該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呢?閱讀自然是越早越好,早到嬰兒剛生下時就可以開始了,當然那個時候不是說就讓孩子閱讀了,嬰兒時期一直到孩子認字之前,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輸入。怎么輸入呢,就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讀詩歌,不要管孩子聽不聽得懂,每天堅持做著,哪怕五分鐘,十分鐘,要的只是一個持續的堅持。你會問,那這有什么用呀,那我請問孩子怎么學會說話的,有專門教過嗎,沒有,我們也只是一味的不斷輸入,輸入,就是不斷的跟孩子講話講話,那個時候可沒想過孩子會不會聽懂吧,到一定階段,孩子聽得多了,語言自然而然就脫口而出了,所以學習語言,環境是第一,在英國,就學會英語了,在法國,就學會法語了,不用教的。所以現在學英語最好的方法自然也是盡量放到這個英語環境中去學,那會很快的,可現在就不那么學,還把英語單個拆開學,當然學不好了,學好了也是啞巴英語。所以堅持給孩子讀書,讀故事,讀繪本,不僅是輸入,更是在培養孩子對于文字的興趣,對于書的感覺。而有了這些輸入和積累,不僅對小學后的認字大有幫助,對孩子未來喜歡上閱讀也大有幫助。可是有些家長說,我們家孩子已經四年級了,五年級了,六年級了,怎么培養呢,是不是太遲了呢?是的,如果錯過了嬰兒時期的輸入,而從小學開始培養的確會增加些難度,尤其到了五年級以上,就顯得更難了,也就是說越早開始輸入,以后閱讀的培養時間就越短,越遲開始輸入,后期閱讀的培養時間就越長,比如,要給五年級的孩子重新培養起閱讀習慣,那至少得花一到二年的時間才行,而到六年級的話,更長了,況且到了初中,隨著作業量的提升,難得培養起來閱讀習慣很容易被中斷。但對于五年級之前的孩子還是來得及的,那要怎么培養呢,其實就一個最笨的辦法,兩個字——陪伴。即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最好是晚上睡覺前,陪著孩子一起看書,可以自己讀,孩子聽,也可以孩子讀,自己聽,也可以一起讀,一起看,總是就是堅持的每天陪伴孩子讀。這是因為,一方面孩子看到父母這樣認真,自己會被吸引,二是陪伴讀,孩子會有種被重視的感覺,三是創造一種氛圍。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不容易堅持的。所以有很多的家長想想就會找各樣的借口,說我自己根本不會看書了,說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了,總之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件事了,看看,做家長的總喜歡找各樣的借口逃避,孩子能不逃避嗎,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現在才想到要亡羊補牢,自然要比先前費更大力的,這本就是自己造成的嗎。我們父母們總是期盼著能有那一個人或神,或包治百病的藥來幫助他們,出錢也愿意,自己好置身事外,但到哪去找這樣的人或藥呢,找到了愿不愿幫也不一定呢。但說實話,除了陪伴,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雖然我有開閱讀課,但我依然感到所花費時間非一年二年不行,父母們有這個耐心嗎。有個家長問我,《哈利波特》的書是不是可以給孩子看,我說當然可以呀,為什么不,而且就應該讓孩子多看這些書,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書呀,這么多人喜歡的書,為什么不能讓孩子看,趕快買。很多家長說不知道該怎么挑書買書,很多時候都孩子自己在挑書,自己掏錢就是了,可孩子們買都是些可能看起來不那么高級的書,似乎有點小兒科的書。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第一,千萬不要破壞掉或阻止孩子的興趣,哪怕他看的書不怎么高級,但只要是文字書,都是可以的,因為他的層次不夠,還看不了高級的書,所以只能看這些書,先做個積累好了,待積累到一定程度,他的層次上升了,自然而然會換書的。第二,孩子喜歡看什么,都讓他看,不管什么天文,地理,歷史,科幻,推理,都可以,只要他愿意看,這就是一個契機,一定得多鼓勵多支持。
四、最后,我再談談我自己是如何在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吧。
首先是對我自己的兒子,今年才四歲,還沒上幼兒園,但我最近發現一個很不錯的現象,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似乎很不錯,很多話都可以說得很漂亮,有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感覺,我們從來沒教過呀,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之類的。還有就是現在說話會經常用到一些比喻呀,擬人呀,夸張呀等修辭在內的句子來,雖然他自己并不知道。我想跟我們的閱讀還是有很大關系的。給孩子堅持閱讀其實并不長,最多兩年吧,可惜還是遲了點(因為早期自己還在探索中),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給孩子讀繪本或者是一些兒童詩。后來這些繪本不斷的反復的讀,孩子就反復的聽,孩子真是百聽不厭的,到最后,孩子自己都會講里面的故事了。當然,作為父母,我們的語言引導和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基本都是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的,所以孩子到目前為止講的也都是普通話。雖然,未來孩子究竟會如何,我們也并不可知,但我相信,閱讀帶給孩子的幫助一定是巨大的。
其次,對于其他的孩子,我一般帶的都是五六年級的孩子。回想起來,對于閱讀習慣的培養已經五六年前了,當時有兩個孩子跟我們住在一起,那時我就堅持每晚睡覺前都給他們讀一篇文章。久而久之,他們自己就找書看了,其中一個孩子原本作文一早上只能寫上一句話,但學會閱讀之后,文章寫得是既輕松又漂亮。只是后來隨著他們的畢業升學而停止了。而最近的一批剛剛升上初中的同學是我從五年級下學期開始帶領的,一直帶到小學畢業,所以對于這批孩子的閱讀培養是時間最長也是最完整的。當我帶領他們那天起,我就發現幾乎是沒有人閱讀的,所以學習上也各有問題,習慣上也并不是很好,更別提聽的能力,專注能力了。當我開始決定要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后,就開始做了以下幾件事:一、要求每天每個孩子的書包里必需要放上一本課外書,不管看與不看。這主要是在心理上暗示我對閱讀的重視。二是,規定寫完作業的孩子除了看書,不可以做其它事,不然會由我重新布置其它作業,他們一比較,會發現,看書相對輕松點。這兩點,只是讓孩子們有個閱讀的概念,但還并不能引起他們興趣,他們還是會無聊把書翻來翻去,不會認真的看。所以,第三,我在每周六的上午開設了一堂閱讀課,主要內容就是給孩子們讀文章或讀故事,小說等。本來一本看起來很枯燥很無聊的書,經由我的讀會顯得特別的有吸引力。在讀文章之前,我還特意準備了一篇短文,來讓孩子們積極參與思考,講述,每一次的短文都會有一個主題,比如優秀,孝順,規則,選擇等,短文是引發孩子思考,然后再結合著短文配以一篇文章或故事。這個階段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四、引誘孩子。當有很多孩子想要借我手上的書看時,因為有時我會把長點的文章分成幾次讀,留點懸念。這時,我會特意不借,但孩子會想盡辦法弄到,要么買,要么借。四、在教室擺放一個書架,書全由孩子提供,其實每個孩子家中多多少少有課外書,只是要么沒看過,要么看了好多次,所以我讓每個孩子都提供至少三本到教室,這樣一算,如果二十個孩子,就有六十本書了,再加上我再提供一點,有些孩子提供得多一點,就將近八十本了,如果一個學期每個孩子都能讀完八十本書就很不錯了。我會讓每個孩子都把名字貼在自己的書上,當他們看到別人在看他的書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一種自豪感,這其實就是一種分享的喜悅。五、我會經常性帶一些新鮮的書到教室,然后在教室中做一本借閱本,借一書寫一本,讀完一本再借一本,當借閱本記錄越來越多的時候,很多孩子不自覺的就把借書當成一種習慣了。這樣的一種堅持一直持續到他們六年級畢業,我想這顆種子我是給種下了,希望他們到了初中別忘了澆水吧。那這樣的閱讀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呢,其實上面已經講了,而在這些孩子身上,我發現,寫文章那是真不用擔心了,另外的,整個人的變化,主要是思想,覺悟的變化那也真不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可惜的是,到了初中,隨著作業量的提升,很可能會讓他們的閱讀習慣而中止掉。
最后的最后,閱讀的培養真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其最好最好的辦法就是陪伴和堅持,而且越早越好,而閱讀所帶來的能量也將是不可限量的。另外,教閱讀教作文那也是相當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