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三歲半,上幼兒園已有半年,已經歷經千辛萬苦的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我的生活、工作尤其是心理也逐漸步入正軌。近幾日,兒子輕微咳嗽,便問我:好多小朋友都因為咳嗽不去幼兒園了,那我還去嗎?
孩子的稚嫩令我欣喜又好笑,我回答說,幼兒園每天早上都有晨檢的阿姨,她會檢查后告訴你,你是健康的還是生病的、是否可以上學。那天早上,兒子順利通過了晨檢,體溫和嗓子均顯示正常,還受到晨檢老師的表揚。不過他還是很納悶,為何他明明就是生病了,怎么還是得去上學。
我就給他講了他喜歡的小磊哥哥的故事,因為小磊哥哥是我們的鄰居,年長我兒子好多歲,至少在兒子身高比小磊矮的這段時期內,兒子應該一直會把他當做偶像。
我告訴兒子:如果有一件事你特別想做,是沒有什么能阻礙你去完成的,哪怕是生病。如果你產生了各種理由,借此放棄,只能說明你根本不想去做。故事的兒童版本是這樣的:“小磊參加全市英語比賽,卻不巧發燒到39度,可是他為此已經準備了好久,放棄等于功虧一簣,于是他堅持參賽,竟然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也許根本沒有這么復雜的心理過程,成人如我,總喜歡把簡單故事搞得傳奇才更令人信服,也許小磊只是覺得自己能夠堅持就堅持了,生個病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因此生病這件事根本沒有干擾到他。)
雖然不確定兒子是否聽懂,但這個故事確實起了作用,他不再提不想上學的事了。當然這個故事還有成人版本,在小磊看來,“堅持”這一優點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那這種觀點的形成肯定是與小磊的家教有關了。小磊在全市最好的寄宿制小學上學,形式上貌似很不讓家長操心,畢竟連一日三餐和通勤的時間都替家長省掉了。小磊成績優秀,還鍛煉了獨立的性格和能力,如果說小磊的良好教育完全得益于老師和學校,與小磊父母無關的話,那我還真無力反駁,除了下面這件小事。
兒子和小磊曾一起報了一個短期異地夏令營,臨近出發日,組織方通知要將原定早7點出發時間提前到早上5點,這就意味著營員們要凌晨4點起床才能保證5點前坐上指定地點的大巴車。這下家長群里炸開了鍋,因為兩個小時的問題,引得很多媽媽不滿。我也有些猶豫,暗自決定如果兒子起不來床就不去參加了吧。
我問了小磊媽媽還要去參加嗎,睡眠不足還要旅途顛簸5個小時,即使到了目的地也難免身心俱疲,豈不是找罪受?小磊媽媽卻說已經答應了孩子就不會再改了,而且小磊特別想去。
“小磊特別想去”,這句似曾相識的話觸動了我,我之前還口口聲聲給兒子講“堅持”的道理,我竟然連自己都做不到。我問兒子,如果早起2小時還要不要再去參加夏令營,兒子仍說想去。
我帶著兒子和小磊如約登上了大巴車,而出發時,大巴車并未按約定坐滿乘客。我看到年輕的帶隊老師不停的接電話、打電話,眉頭緊鎖。大巴車推遲一刻鐘出發,仍有四分之一營員未到,理由嘛,當然有很多。
年輕的帶隊老師與我聊天,抱怨起有些營員即使不來參加也不通知她一下。我笑笑,放佛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因為孩子的理由讓親人、朋友或者同事為我等待或者爽約,我擔心孩子會冷、會吃不好、會睡不好……我總想把最好的安排、最好的環境給他,卻忘了世界不是他一個人的,除了我,沒有人會總是圍著他轉,他要學會去適應這個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去適應他。
我安慰帶隊老師說道,你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只有車上的營員才是你們想要的優質學員,2個小時的問題就已經幫你把非優質學員過濾掉了,未來的比賽和獎項,肯定得靠咱們車上的這些學員了。
帶隊老師連連點頭,還補充道之前和那些學員媽媽們的接觸,自己簡直不是她們的對手,她們強勢、精于算計、喜歡轟動,至于孩子的表現就平平了。當然她們可能還會把孩子的成績完全歸于我們的教學水平。
我不禁想到我的一次工作經歷,那是一次選兒童演員的現場,我明明已經公布了選拔要求,可還是會有不符合要求的孩子來應征。我們不想得罪任何一個家長,只要應征就錄用。但還是引來很多家長不滿:冷氣不夠大,孩子熱出汗;彩排時間太長,孩子太累;家長中途送水,給孩子擦汗,彩排現場所有人都搞得很被動、很累。好不容易盼到正式演出當天,小演員卻只來了一半,理由嘛,當然有很多。
我逐一篩查回憶未到演員名單,卻發現,那些未到的孩子的樣貌普遍遜色于堅持參加演出的孩子,而他們的家長也正是在彩排現場提很多要求的那些。
我不是專家,更沒有大數據和理論去支持這樣的觀點,家長的素質會影響孩子的樣貌嗎?但我能確定的是,如果父母每天都微笑待人,那么孩子臉上洋溢的就是幸福和滿足,比起驚恐和抱怨的臉,哪一種更美呢?
這就是小磊故事的成人版本。小磊父母都是企業家,并不是因為沒有精力照料孩子才送孩子去寄宿學校,而是因為全市最好的學校恰好是寄宿制的。小磊的父母只是用了最短的時間做到了最好的教育,相比起日日陪伴卻教育不得的低效,小磊父母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虎父無犬子的高效。
那就是,孩子們的每一件小事,都當做父母的心頭大事。任何一個小約定,都嚴格履行。該由孩子完成的何必多插手,因為未來的競爭只會比現在的更激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