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外祖父故居——綦江郭扶古鎮初探

本文系原創作品,首發于簡書。

[??]紅四軍王良軍長自幼深受父親王庚成和外祖父朱厚村的教育和影響,他心系國家和民生,懷報國之志,思想進步,早年參加革命,立志救國救民。位于綦江永城鎮中華村的祖居地和位于綦江郭扶鎮三塘村的外祖父故居均對他的幼、童年時期學習和成長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綦江永城鎮的王良祖居地早已建成王良故居和紀念館并為公眾所熟知,但綦江郭扶鎮的王良外祖父故居卻缺少關注、保護和修繕,通過對綦江郭扶鎮的王良外祖父故居和將軍石實地探訪,采用田野考察法,結合文獻資料法,讓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體現真實性和價值性,第一手資料讓人更加信服,希望引起公知對王良外祖父故居和將軍石的重視,挖掘并完善王良軍長在外祖父故居學習和成長的事跡,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還可尊重歷史人物,激勵和教育后人。

[關鍵詞]??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將軍石;田野考察法

[中圖分類號]D231????[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紅四軍王良軍長出生在國家積貧積弱和百姓孱弱疾苦之際,他自幼深受父親和外祖父的教育和影響[1-2],關心他人,勤奮好學,接受進步思想。在黃埔軍校就讀期間,從寫給家人的三封家書可以看出[3],他深懷家國情懷,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留心社會弊病,體護民眾和關注民生,對外國和國內欺壓百姓不滿,高舉民族自信,逐漸形成了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進步思想,他家境較為殷實優渥,本可過上舒適的生活,卻選擇了救國救民的艱險革命道路[4],1932年6月,戰功卓著的他年僅27歲就犧牲了,對中國早期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5]。?

回顧關于王良軍長的研究,文獻資料和報刊主要圍繞位于綦江永城鎮的王良祖居地——王良故居和紀念館以及位于綦江城區的綦江烈士陵園[4-9],還集中在他離開故鄉綦江后的上海、廣州、武漢求學和江西參加革命的生平事跡以及位于福建武平縣的將星隕落地[1-3,10-11],卻缺少在童年時期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外祖父朱厚村故居的教育和成長的相關研究,相關報道也屈指可數[12-13]。目前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或者新聞報刊進行研究和報道,主要以理論研究和敘述、報道生平事跡為主,本文新增加了田野考察法[14],獲得了王良軍長在位于綦江郭扶鎮外祖父故居學習和成長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將田野考察法和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相結合,再輔以綦江檔案館地方志研究室文獻和互聯網資料,讓實踐與理論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綜合運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論、黨史理論、歷史地理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研究[15-16],填補了這一研究空白或者研究薄弱環節,希望以此拋磚引玉,獲得專家學者的關注,挖掘并完善王良軍長這一童年時期的黨史資料。

王良軍長童年時期在外祖父朱厚村故居生活并接受私塾教育[12],對他的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黨史人物故居作為歷史文化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對歷史地理文化傳承的載體,對其修繕和保護具有重大意義[17],目前當地對王良外祖父故居已做了鋪路和修整院壩等部分工作,但包括建筑、生活、教育、成長等方面還有許多值得保護和記錄的地方。因前輩先賢為國為民的犧牲,才有今日強大的祖國和人民幸福的生活,紅色文化,代代相傳,希望以此來對王良軍長本人的尊重,同時也是激勵和教育后人奮發圖強。

二、綦江郭扶古鎮介紹

郭扶古鎮坐落于重慶市綦江境內渝南黔北交界地區,這里民風淳樸,山清水秀,只是養在深山人未識。這里也是南平古僚人聚居區,留下了很多僚人文化遺址和習俗[18-20]。相傳明末清初,郭扶因地處通往貴州泥壩鄉、重慶柏林鎮的古大道旁(后來境內形成有川黔鹽馬古道),經常有商人和旅客往來借道,就有人在古道兩邊修建幾間草房和店鋪,給行人提供休息和住宿。伴隨著來這里修建房屋的人口增多,逐漸形成場集,開場的前幾個晚上,明月高照,得名“月來場”。清朝年間,當地發生旱災,郭氏兄弟樂善廣施、扶助災民,因而取名“郭扶”。這里因地勢較高,植被覆蓋率高,以農業為主,暫無工業污染源,空氣質量好,現在成為了夏日避暑納涼之地[21]。

圖1郭扶古鎮全貌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圖2重慶歷史文化名鎮——郭扶古鎮牌匾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郭扶古鎮老場古樸自然,道路雖用水泥修補平整,但仍然可看出腳下古老石板路的痕跡,有的地方仍然是石板路原狀。以前這里趕場天很熱鬧,現在村鎮因青壯年外出謀生,沒有以前擁擠的場面,導致留守老人和孩子居多,主要擺放的是村民自家土貨和農用木具、竹具。

圖3郭扶古鎮老場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將軍石題刻

2023年11月,當地政府首次對位于綦江郭扶鎮這一民風淳樸的渝南黔北交界地的王良外祖父故居進行維護,主要包括與他學習和生活休戚相關的外祖父故居所在地的修整(位于三塘村8社仁家灣),與他勞作或者游玩緊密相關的將軍石題刻的維護(位于三塘村7社石卡拉),以及從外祖父故居所在地至將軍石題刻途經地的鋪路工程(位于三塘村7社石橋壩)。2023年11月18日至2023年12月31日,筆者采用田野考察法,實地探訪了這一維護修整過程,從幾位郭扶鎮三塘村當地村民的口述中,獲知了王良軍長在當地的一些成長事跡和生活情況,還有一些軼聞遺事,希望引起公知的關注,后續再進一步考證以補充完善和校正,朝著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方向前進,具有重大的史學意義。

(一)探訪來源

2023年11月18日早晨,筆者從重慶巴南的南泉街道光國村乘車出發回綦江的郭扶鎮三塘村家鄉。幾天前聽當地村民說位于三塘村石橋壩的通往名叫“將軍石”的泥路小道將鋪成1米寬的道路。這里有古道巨石,風光旖旎,相傳夜游神夜晚趕雞,但趕到這里的時候天剛好亮了,公雞打鳴后所有的雞瞬間化作了石頭,現在這一片有許多石頭群。當天筆者看見那條泥路小道的路基已經擴寬為1米左右,有兩個工人師傅各牽著一匹馬轉運石料至各個節點,另有三四個工人師傅已經開始用石料鋪路,稍微平整處用不規則的石板拼接成石徑,陡峭的地方用規則的瓷磚鋪成階梯路。

圖4馬轉運鋪路石料的場景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第二天,陽光灑在石橋上,不喜不悲,不遠處看見吳姓村民在水田里勞動,旁邊的陶姓村民在砍柴,他們似乎在閑聊,筆者也去湊熱鬧。吳姓村民說他女兒一頓飯要吃好多魚,不夠吃,筑牢加高田坎,蓄水后準備養魚。在閑聊中陶姓村民提到了鋪路的話題,他說那塊叫“將軍石”的石頭說的是王良,他母親的娘家以前住在馬路后面的仁家灣,零七碎八說了一些事跡,還說鄧世全在專門研究這些,具體筆者記不清了。筆者就感到疑惑了,以前在綦江烈士陵園知道王良是綦江永城鎮人,怎么和郭扶鎮有關系呢?即便正如他說的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在三塘村8社仁家灣屬實,那和三塘村7社石橋壩也無多大關系,因為仁家灣和石橋壩屬于相鄰的兩個不同生產隊。陶姓村民口中的那塊叫“將軍石”的石頭,以前只是一塊無名的普通石頭,當地村民在附近種田地,大孩子在石頭上放風箏,幾年前筆者也上去玩耍過,這些疑問讓筆者感到困惑。

圖5吳姓村民、陶姓村民和筆者閑聊地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下午將近5點,筆者背著行囊準備去乘坐公交車到綦江城,但遺憾的是恰好錯過一班車,遛狗的路人說還有最后一班車了,下一班車需要等待30-40分鐘,公交站附近有幾個村民正在趙姓老人的壩子里交談,筆者閑著沒事也過去坐一會兒,聽見他們正在講目前的鋪路工程,過一陣子李姓婦人開始說仁家灣與王良的關系,她說王良在永城出生,成長到大概5-6歲的時候到了(郭扶鎮三塘村)仁家灣外祖父家生活,他在仁家灣生活較長時間后出去參軍,可惜后來只有二十幾歲就死了,李姓婦人接著說,聽說永城那邊撥了不少資金修繕他的祖居,有參觀的就問既然祖居在這兒那他的外祖父又是在哪兒呢?因此仁家灣外祖父故居這邊,最近也在進行整修,然后其他村民也說了幾句情況,但筆者忘記說的具體內容了。李姓婦人說,聽說王良軍長以前去過“將軍石”附近勞作或者游玩,去的次數多少并沒有提及,她們也去過那一片(有大石頭群,郭扶居民俗稱“石卡拉”)割青草來喂養家禽,筆者回想小時候她們這一片的婦人確實去過石頭群附近割過青草。聽到這里,筆者明白了:三塘村仁家灣是王良外祖父故居的所在地,郭扶居民俗稱的“石卡拉”是“將軍石”的所在地,三塘村石橋壩是王良從仁家灣到將軍石附近勞作或者游玩需要途經的所在地,因此鋪路工程從仁家灣鋪到“將軍石”,途經石橋壩。公交車來了,上車后隱約想知道王良軍長童年時期發生在郭扶鎮三塘村成長的故事。

圖6李姓婦人等當地村民交談地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探訪鋪路地點及周邊環境

1. 石橋壩

2023年12月10日,筆者乘坐客車到三塘村探訪,給當地村民說冬天冷別坐在石橋上,但還是看見有村民喜笑顏開地坐在石橋上,前輩留下的石橋,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修的,古樸實用,有人說估計上百年。

圖7古樸的石橋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當天晚些時候筆者去打聽石橋壩的工人師傅鋪路情況,回答說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只需將道路邊緣整修齊平并在路沿敷上水泥即可完工。萬姓村民負責給鋪路的工人師傅做飯,她正在查看蒜苗的生長情況;戴著草帽的李姓工人師傅正在挑水以及和水泥,他來自古松村,離古松學校不遠;趙姓工人師傅正蹲著用水泥敷路沿,他來自(古松村)尖山子,離楊家苑山莊不遠,夏天涼快;羅姓工人師傅正在使用鐵錘鏨子平整路沿,他來自三塘村另外的生產隊,渝南黔北地區石匠在幾十年前曾經盛極一時[22],對百姓生產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8工人師傅正在鋪路作業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2.石場

沿著上文提到的路接著走,就來到了石橋壩村民們稱之為“石場”的地方,估計是這兒大石頭多,村民們曾經用“渝南黔北地區石匠”使用的工具采石供自家修房筑路等,估計以前是采石場。路邊幾棵梨樹的樹皮已經顯現出滄桑的痕跡,這一幕讓筆者想起了兒時矯健地爬上梨樹摘梨的回憶,大人沒有我們小孩兒矯健則搬來高腳板凳站在上面夠著摘梨,他們擔心筆者等小孩兒摔下來了,因此不斷提醒當心,還囑咐筆者等小孩兒摘梨果子要留梨把兒,還要輕拿輕放才能賣得好價錢,筆者年少時每年也會回家鄉摘梨吃,有黃皮梨也有青皮梨,口感不同,但都香甜可口,水分充足。再往前走幾步,有一棵梨樹的旁邊有一塊小石包,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兒時在每年稻谷秋收后協助村民將曬干的稻草在一塊石頭上集中,圍繞一根不粗不細的樹干,一層又一層嚴實堆疊做成草垛[23],下層往上逐漸增大,到了頂層又逐漸變小,形成蘑菇狀,可遮風避雨保持草垛不倒而且干燥,把干稻草用來鋪床墊或者做枕頭暖和舒適,家里灶臺的木柴不容易點燃就用干稻草來生火,寒風凜冽的冬天野外氣溫低菜種不容易發芽,就用干稻草鋪在泥土上面保溫催種。

圖9梨樹和小石包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再走百十來步,一棚的蘆桿映入眼簾,漲勢驚人,可以讓路人前來遮風擋雨了,微風不燥,好像在向前來的客人招手,筆者回想兒時看見的蘆桿每年才繁殖出零星的幾棵,基本上每年端午和中秋節砍蘆桿打糍粑[24],因此蘆桿漲勢一般,后來村民要養家糊口,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有幾年端午和中秋節沒有回來砍蘆桿打糍粑,一下子破土而出繁殖了許多出來,再加上每年自身落葉掉在地上,化作春泥更護她,生長得越發茂盛。這里同時也成為了小鳥的天堂,筑巢的麻雀在此嘻哈打鬧,顫抖羽毛偏著腦袋看著筆者,炫耀她的雄姿英發。蘆桿旁邊還有荒蕪的土地,筆者想象在這塊土地里種馬鈴薯和搭架四季豆,天道酬勤,待成熟時一定收獲頗豐。

圖10茂盛的蘆桿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在蘆桿的旁邊有一塊表面平整的大石包,這又讓筆者回想起年少時村民在5-6月份收割油菜籽和小麥、7-8月份掰包谷、9月份秋收稻谷后,包括平時辣椒、豇豆等食物均會尋找一塊大石壩進行晾曬,姑且就叫她曬谷石吧[25]。夏天晾曬包谷、稻谷等糧食就怕晴天霹靂突然來臨的雷陣雨,當地方言稱“偏東雨”或者“打偏東”,風大雨大讓農家猝不及防,來不及把糧食收回家,導致被淋濕或者被大雨沖走,筆者依稀記得有一次炎熱時期村民的包谷還是稻谷就因“打偏東”的狂風驟雨以及還有震耳欲聾的雷擊閃電危險,村民來不及收回家,糧食被淋濕還被沖走不少,感到很可惜。糧食成熟期需要收割晾曬,為了節省傍晚收糧食回家第二天早上又用一字扁擔挑籮筐里的糧食到曬谷石的勞力,村民們干脆在傍晚不收糧食回家,自家制作一個簡易木床搬到曬谷石上,用竹竿支撐防水篷布遮擋木床,或者干脆在曬谷石上搭一個草棚,晚上在此睡覺以備遇到下雨的時候可收回家。筆者兒時就跟隨村民在曬谷石上的簡易木床上睡過,夜空滿天星星眨著眼,有的忽明忽暗,有的好像在行走變換位置,北斗七星清晰可見,碰到十五附近,還有明亮的嫦娥圓月作伴,蟋蟀聒噪不停,青蛙卻唱著催眠曲,好不熱鬧,不過有時漆黑的四周或者月光和星光下附近大樹等未知景物的輪廓讓人感到害怕,不加床簾則清風徐來,但蚊子嚶嗡地在耳邊作響,加床簾則有時悶熱難耐,但好在蚊子清凈。又把記憶拉回到現實,筆者從這個曬谷石的側面走下去,發現底部有的部分是巖洞,人完全可以自由進出,這又讓筆者回想起兒時有一次和大人去曬谷石附近勞動,突然狂風大作,偌大的顆粒從天而降,筆者第一次見感到好奇,還去撿來玩兒,家人輕言細語快步讓筆者和他一起去曬谷石底部的巖洞躲避,筆者跟著去了,落下的顆粒只有幾分鐘就停了,后來才知道是冰雹,當地俗稱落“雪彈子”[26]。

圖11曬谷石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3.大巖洞

從上文講到的蘆桿處往下走,周圍的大石包撲面而來,當地村民稱這個地方為“大巖洞”,有一塊大石頭可遮風擋雨。這里也成為了動物小伙伴的避風港,不知什么時候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地牯牛,在此繁衍生息,小沙坑隨機排列著,成為了她們的家園。這里的“石花”生長茂盛,農人采摘收集后可作為土豆栽種的肥料。后來有小孩在此看見這塊石頭后,指著這個石頭說像火車頭,姑且就叫她“火車石”吧,不遠處類似的石頭還很多。

圖12火車石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4、將軍石

從上文講述的火車石向下走就是將軍石,以前村民在此附近耕作。不知何時何人在這塊石頭的側壁刻上“將軍石”三個字,這次在“將軍石”三個字的旁邊還增加了毛主席的一首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在詞的上方還有一顆五角星,筆者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7]。1932年僅有27歲的紅四軍王良軍長犧牲了,幾乎在同一時期紅四軍發展為紅一方面軍,歷史總是那么地機緣巧合,從1997年重慶從四川劃分出后的行政區劃來看,綦江成為紅一方面軍長征中過境重慶境內唯一的區縣,在王良軍長犧牲3年后的1935年,紅一方面軍進入他的故鄉——綦江境內這一川黔交界地,對長征勝利做出了貢獻。順著前人開鑿的石梯,筆者攀爬上了將軍石,在將軍石上遠眺,視野開闊,山川相連,下方是蜿蜒的郭扶河,也有許多大石頭群,峽幽谷深,河水有深有淺,為了避免深溝等未知危險,當地村民不讓小孩兒獨自去河谷玩耍。據《綦江縣志(1911-1985)》記載:“郭扶河發源于郭扶鎮高廟新草房,流經郭扶場、魚梁河,于篆塘鎮珠灘注入綦江[28]。”這一段郭扶河位于流經郭扶場后約3km的下游段。

圖13“將軍石”題刻以及郭扶河谷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在將軍石不遠處有一塊被當地村民稱為“涼水洞”的石頭,可以沿著古老的石梯走下去,從石頭底部的洞口彎腰進去,有一股涼水,常年流淌,清澈的山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不快不慢,冬暖夏涼,成為了螃蟹們的棲息地,讓筆者一時想到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29]。夏日炎熱,當地村民在附近勞動后,口干舌燥,汗流浹背,進入洞穴即可喝涼水,也可納涼;冬天寒冷,石縫中流出的山泉水并不是很涼人,有時候還能看到小水潭的山泉蒸發出的霧氣。

圖14從“將軍石”看“涼水洞石”外觀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在將軍石不遠處還有一塊像“動物”的石頭,從將軍石看去,就像一只坐著的動物,英姿颯爽,惟妙惟肖,看到這里筆者回想起兒時巖石的縫隙里偶爾會住著蜜蜂,有一次不知道從哪兒飛來了一群蜜蜂在石頭的縫隙里筑巢,但她們只能自給自足,村民發現后告知養蜂人,將她們轉移至收蜂器里,提回家進行人工養殖,筆者希望村民們都能像蜜蜂那樣釀造出富足的生活。附近還有很多類似動物的大石頭,活靈活現,可愛活潑,渾然天成。

圖15從“將軍石”看“動物石”外觀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2023年12月31日,筆者再次到郭扶鎮三塘村探訪,萬物都在地下悄無聲息地醞釀,等待來年的厚積薄發。細雨薄霧,雨水順著葉尖滴下來,寒風凜冽,比重慶城區冷許多,但山高林密也適合來年的夏季前來避暑。第二天筆者看到石橋壩到將軍石的鋪路工程已經完成,路沿已經由水泥敷好,石板路的表面抹了一層水泥灰,待開春來幾場雨沖刷后,將露出由不規則多邊形石板拼接成的路徑。

圖16 ?從石橋壩到將軍石的鋪路完工情況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2024年3月16日,筆者再次去郭扶鎮三塘村,萬物正在復蘇,果樹盛開報早春,山花爛漫即將來。村民在春耕播種,家禽養殖,偶爾有零星的當地居民根據指示牌來此散步。

圖17 ?仁家灣和將軍石指示牌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

上文提到,2023年12月10日,筆者在三塘村探訪,因還須乘車去重慶以備明天上班,就馬不停蹄地離開了,筆者去乘坐公交車,等了一陣子車還沒來,筆者就給當地村民提議帶筆者去仁家灣看一下,出乎意料從公交站走了僅2-3分鐘就到了,路邊寫有“仁家灣”三個字,工人師傅正在修整屋基和壩子,他們說這里就是王良的外祖父故居。根據當地村民的敘述,王良軍長從5-6歲左右來仁家灣,在此生活的時間較長,后來筆者通過互聯網和文獻知他在此期間有上學的經歷,但不清楚在此生活具體多久等情況,需專家學者考證。幾年前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建筑還留存有屋前墻壁的樣貌,目前只剩下屋基了。

圖18 ?仁家灣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的修整情況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圖19 ?幾年前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樣貌

資料來源:根據李洪焱所作“郭扶名紳朱三老爺”提供的插圖

仁家灣村民說從這里到將軍石的鋪路工程,目前只是一部分工作,后期規劃是將那片石頭群打造成景區,后來有人也提到過一個設想,在大石頭之間用橋連通,是一道風景線。筆者詢問當地村民王良軍長究竟去過那一片石頭群沒?旁邊的陳姓村民說王良應該去過那片石頭群,他說他們當娃兒的時候也會去那片石頭群玩兒,聽說王良軍長喜歡吃“山泡兒”,其他村民回答道,很多人都吃過“山泡兒”,只是王良出名了,才傳開這些事。他接著說在解放前朱家的居住地比較大,房屋有幾間,直到解放后朱家搬走了,在搬走前將一些居住地分給了鄰近村民。時候不早了,筆者隨村民趕到公交站,恰好碰到之前加高田坎的吳姓村民和他的媳婦來趕公交車,吳姓村民費力地擔著兩大袋自家熏制的美味兒臘肉,他的媳婦還拿著不少行李,公交車來了幫了一手就一起上了車,結束了此次探訪。

圖20 ?仁家灣村民談王良軍長在此居住地的情況

資料來源:作者自制

五、結語

據教育工作者談到,幼、童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會對今后的發展和塑造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僅祖居地,外祖父故居對王良軍長的成長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挖掘和保護,可以完善和彌補這一時期王良軍長教育、生活、勞動等方面的生平事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本文采用田野考察法,通過實地探訪對王良軍長童年時期產生重大影響的外祖父故居,綜合運用相關學科原理,首次提出并揭示了這一需要挖掘和保護的問題。對此,特歸納以下四點:

第一,王良軍長童年時期在外祖父故居學習、生活等成長情況的歷史非常薄弱,仍需進一步挖掘和考證。本文雖對當地多位村民的口述進行了敘述,但略顯不足,還需深入的挖掘,且村民的口述還需進一步通過其他村民或者當地權威部門進行證實,需通過多方考證來減少偏差[30],使得這段歷史更加真實,因此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第二,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的建筑物修復和還原工作仍顯不足。目前,當地政府對該故居雖然加大力度進行修整和保護,積極對王良生活學習相關區域進行鋪路和題刻等工作,但是對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相關區域的投入仍顯不夠,只對院壩和屋基進行修整,故居建筑物還未重建和修復,相關區域尚需加大投入。本文通過實地探訪對王良軍長童年時期產生重大影響的外祖父故居,以此呼吁相關方面對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的建筑物以及相關區域的重建和修復工作應做到尊重歷史,設計應充分參考故居建筑物原貌的民居風格,使得故居建筑物以及相關區域得以更加還原真實,呈現在公眾面前。

第三,綦江郭扶古鎮雖然在行政上屬于在西部地區較為發達的重慶市,但該鎮地處渝南黔北交界的偏遠山區,以山地農業為主,農業科技、教育和醫療等方面較為薄弱,需要不斷加強,還因青壯年外出謀生導致留守老人和孩子生活學習困難,其他村鎮也存在同樣的困難,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也恰好印證了重慶市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希望專家學者對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以及這段成長時期的關注、挖掘和考證,形成有價值的史料,以此來教育和導化當地孩子,提升當地教育水平,推動當地發展,也能讓更多的公眾了解這一段歷史,進而導化更多人心。

第四,紅色文化遺產的重建、開發與保護不僅具有公益性,同時也具有經濟性的考慮。如果今后因王良軍長外祖父故居及鄰近相關區域的重建和開發擴大了當地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進而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鄉村振興成效顯著,那么如何帶動綦江西南面山區乃至鄰近黔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一個前瞻性以及與周邊鄉鎮一體化的整體規劃設計,做到相互取經,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如鄰近的黔北地區泥壩鄉,雖總體上較為薄弱,但脫貧扶貧工作的經驗豐富,有許多增加村民收入的經驗,周邊綦江和江津兄弟鄉鎮的旅游開發運營、水利運用、交通建設經驗較為成熟,農業種植和養殖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各有長處,值得相互借鑒,攜手并進。

參考文獻:

[1]?張學成,石亮.參觀王良同志紀念館[EB/OL].(2022-09-23)[2024-03-19].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9/23/content_4553602.htm

[2] 袁婧.被毛澤東稱贊為“好干部” 他的家書寫了什么[EB/OL].(2021-06-08)[2024-03-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001457258893423&wfr=spider&for=pc.

[3]?陳平,張飛.紅四軍軍長王良的信念和初心[J].紅巖春秋,2021(7):68-70.

[4] 紀文伶.穿越時空對話 再現傳承之美[EB/OL].(2019-07-17)[2024-03-19].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2990&newsId=1746573.

[5]?周聞韜,黎華玲.紅四軍軍長王良:軍功傳千古[J].當代廣西,2018(16):51.

[6]?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王良同志紀念館[J].紅巖春秋,2021(6):70.

[7]?張健,陳平收集整理.王良史料選編[M].2021.

[8]?開心菜菜愛旅行.小鄉村里藏著一座百年老建筑,里面收藏了3件寶物,其中1件了不得[EB/OL].(2020-07-28)[2024-03-1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IKJGVG80524O6IJ.html.

[9]?梅德華.早殞的將星——記重慶籍紅軍軍長王良[J].紅巖春秋,1995(4):58-63+1.

[10]?曹樹強.閩西隕落的一顆璀璨將星——記紅四軍軍長王良[J].黨史文苑,2003(1):49-51.

[11]?鐘春林,鐘尚年.王良烈士紀念碑落成[J].福建黨史月刊,1991(3):44.

[12]福建省黨史方志.15歲改名要“救國救民”,他犧牲時是最年輕軍長[EB/OL].(2016-06-20)[2024-03-1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jEyMzA1Mg==&mid=2649757846&idx=1&sn=46cbfc5900a7bfe2b4bbf66c33c625a1&chksm=f4028055c375094327b064e4f938dcca61361c0e1b2b66da8c417a7e4beed8731cb5f78f7a2f&scene=27.

[13] 李洪焱.郭扶名紳朱三老爺[EB/OL].(2020-09-18)[2024-03-1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918/20/71622704_936438602.shtml.

[14]?藍勇.史學田野考察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1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6]?鄧曉輝,孫繼軍,王雙梅,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17]李鵬,姜明,趙曉夢,等.保護古建文化遺產就是保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脈[N].四川日報,2024-01-09(5).

[18]?黎小龍.傳統民族觀視域中的巴蜀“北僚”和“南平僚”[J].民族研究,2014(2):101-108,126.

[19]?周凱,章義和.僚與南平僚——中古僚人的發展與演變[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9):100-107.

[20]?楊明.論古代重慶地區的濮、僚族[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

[21]?政協重慶市綦江區委員會編.涼都郭扶[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14.

[22] 蘑菇與魚的趣事.農村消失的行業之“石匠”[EB/OL].(2020-02-26)[2024-03-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610883470239241&wfr=spider&for=pc.

[23] 吳仲堯.鄉土散文:消失的稻草垛[EB/OL].(2024-01-08)[2024-03-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426343487448522&wfr=spider&for=pc.

[24] 陳傳敏.打糍粑,還你一份記憶中的香甜[EB/OL].(2021-02-08)[2024-03-1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TA0MzIwOQ==&mid=2456683846&idx=2&sn=8d66e252295b7e5ffc88155e87c9b563&chksm=fc9063a0cbe7eab66fe65eb03ff3157ee48ff0169211e1ed2b05d7236801196e6d815bc0492d&scene=27.

[25] 方洪羽.懷念稻谷香[EB/OL].(2021-10-08)[2024-03-19].

https://www.sohu.com/a/493994669_121124788.

[26]?四川省綦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綦江縣志(1911-1985)[M].1版.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

[27]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G]//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綦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綦江縣志(1986-2011)[M].1版.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

[29]?柳宗元.小石潭記.八年級下冊語文[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0]徐艷波.史學田野考察中的辯“虛”與務“實”——讀史學田野考察方法[G]//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人文田野(第十輯).1版.成都:巴蜀書社,2022:222-228.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