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就把朋友圈關了
潛水三星期后終于有人問我怎么不發朋友圈了
“關了。”
“為啥關?”
以前對于【存在感的極度渴望】變成了現在的【自我滿足】。
剛進大學,能加上學長學姐的微信都是極度興奮的,添加為聯系人后第一件事就是翻他們的朋友圈。
各種獎學金、旅游、兼職、學生會工作......
四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臨淵羨魚”。
這可能就是朋友圈的“新手指南”,雖然前輩們的朋友圈充分的顯示了他們的豐富生活,但再多看幾個會發現,“千篇一律的豐富生活”。這個時候我內心的躊躇滿志和外部的從眾成功學無不呼喚著我,“退而結網去吧”。
大一一股腦的加入學生會、追大家都看的劇、曬電影票和美食......
大二擺脫了show off 的膚淺,迷戀上了從生活中搜集段子、總結自己糗事兒、奇葩事兒......
其實都是在找存在感,從大一的顯示“我和你們一樣”到大二的“我比你們更奇葩”。
點贊的人數越來越多,存在感仿佛增加了幾倍,可是自己的內心開始不安了。
大三過了第一個沒有頹廢到底的寒假,可能真的是成長了,漸漸自律的生活讓我很滿足。
關閉了朋友圈,擺脫了對存在感的需要,逐漸學會如何真正去“退而結網”。
現在的 【明確的目標】代替了曾經對【別人認同】的渴望。
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大目標,不強不弱的自我效能感讓自己更加心無旁騖的追尋自己的軌道。
以前會習慣性的發條朋友圈,然后習慣性的等贊等評論,現在,只是覺得有點浪費時間。
自己明確的目標讓我意識到——我和我的朋友圈其實不是一個圈子的。
沉浸在朋友圈里,潛移默化中被別人的生活改變著,卻沒有變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這時候對于還不是特別成熟的我來說,退出這個圈子可能是堅持自我的最好方法。
然而多少還是放不下一些人的,無論他們和我是不是一個圈子,我都喜歡他們,關了朋友圈不會時刻接受他們的動態了,但是偶爾想起來還是會刻意點開他們的頭像,不會點贊也不會評論,但會仔細翻看,有時可能直接就一條私信過去了。
朋友圈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
從來不會擔心沒有了朋友圈就信息閉塞了。
看新聞上今日頭條、網易;看頭條上微博......
最方便的,公眾號滿滿的干貨呀。
簡直就是朋友圈素材的整理匯總?升華。
在 【浮躁的日子】里找點 【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碎片化閱讀就不用多說了,人浮躁,文字也浮躁。
看起來不費時,一次幾十秒,卻也不知道這樣的幾十秒一天要來過幾遍。
最可怕的是:
晚上KTV通宵,打開手機刷朋友圈。
漫漫長夜,寥寥動態
開始慌了,
沒的可刷了,
通宵的浮躁。
太浮躁,所以下了微信讀書卻從未通讀過一本書;所以下了英語聽力軟件卻打都沒打開過;所以下了單詞打卡軟件卻沒好好背過幾次......
無聊的時候總有事干,把朋友圈里別人的生活當成自己的日子來過,和無時無刻活在電視劇里有什么區別,也許只有當我沒事干了我才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放下朋友圈,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其實【自律】不過是披著正能量外衣的【習慣】而已。
簡而言之關了朋友圈就是想過好自己的生活吧。
聽從自己的內心不是被欲望駕馭而是有節制的遵從自然,只有自律才能讓我找到真正的自己。
梭羅說:“能夠真正品味食物的人絕不會暴飲暴食,而暴飲暴食的人也品味不出真正的美味。”
生活同樣如此。
想做到自律其實也沒那么難,
當時鐘知道自己一輩子要走數億圈時他是絕望的,但告訴它你一秒走一下就好,不多不少,它走到了今天。
其實,習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