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話堵俊平:最好的開源生態模型,是亞馬遜的原始森林

| 轉載自:SegmentFault思否?開放原子

|?編輯:賀鑫

| 設計:王福政


2020年12月27日,「一源初始,開放共創」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 2020 年度峰會于北京圓滿落幕。峰會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主辦,阿里巴巴、百度、華為、趣鏈科技、SegmentFault 思否、招商銀行等開源項目代表單位及開源社區協辦,亦得到了全體理事單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峰會圍繞開源運營治理、開源教育與公益等方向開展了主題論壇分享,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首個捐贈項目開放原子可信賬本項目組進行了工作匯報路演,廣受開源圈關注的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技術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TOC”)也進行了專場分享。


為了進一步了解基金會的運營思路以及 TOC 在基金會中發揮的作用,特邀SegmentFault 思否的記者對開放原子基金會 TOC 主席堵俊平進行了專訪。



Q1:您覺得基金會對整個開源行業來說,核心價值點是什么?


對開源行業來說,企業之間要想破冰建立合作,尤其是具備競爭關系的友商之間是很困難的。


開放原子基金會作為一個中立的非盈利的機構,不被任何一個公司、一個企業所控制,所以大家進行項目合作的時候可以放下戒心,很容易建立信任,在技術上群策群力,共同促進開源項目的發展。


回到本質就是說,基金會的存在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建立合作、建立信任。


Q2:傳統的觀念當中,企業的商業屬性跟開源存在著本質上的沖突?;饡谔栒倨髽I參與開源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挑戰或者困難?


我覺得企業的運營思路在逐漸轉型,我國各大公司對開源的理解也都處于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


開源的第一個階段,企業的思路是“如何用好開源”;第二個階段則是慢慢走向貢獻開源,加入到開源社區的建設當中。而類似華為、阿里這樣的公司,在開源這條路上走的更靠前一些,會借助自身的平臺能力,主動開源出一些項目供大家使用。


我覺得所有的技術企業最后可能都要經過這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并不是說發展的越靠前越好,開源需要各種角色參與其中,成熟的體系中一種既有消費者也有生產者,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并且開源的形式也有很多,國外有些公司并沒有將項目直接開源,而是將開源云化,進而從中獲取利潤。雖然這不是傳統觀念中的開源行為,開源領域對這種方式也褒貶不一,但至少它成功促進了開源項目的推廣,也證明開源項目具備商業價值,具備產業化的能力。


Q3: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在促進企業貢獻開源、參與開源的過程中,有哪些具體的方式與策略?


我覺得基金會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點。


第一,基金會相對于其他的開源推廣組織,最本質的區別是可以托管項目。開放原子基金會作為一個非營利的實體組織,各個企業可以把相應的代碼、項目捐贈給基金會。孵化項目作為基金會最重要的職能之一,仍讓這些貢獻出來的項目按照一種更為公開透明的方式來運行,成為全社會共同所有的一個項目。


其次,在基金會的運行當中有一整套的原則方法。比如不同的基金會對于成員構成有著不同的要求,Apache 基金會接受企業項目捐贈但要求開發者以個人身份加入項目貢獻,而像 Linux 基金會、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則以企業捐贈的項目為主,個人項目為輔。讓企業以一種會員制的方式進行項目捐贈,這會降低企業參與開源的顧慮。


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對開源文化來說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既需要 Apache 的模式,也需要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和 Linux 基金會的模式。


Q4:TOC 在基金會當中擔任什么角色?


技術監督委員會在整個基金會的決策當中是非常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剛才我們提到基金會最大的職能之一是托管項目、孵化項目,幫助項目走向成熟。所以衡量一個基金會的好壞,就是看它當中的項目是否有價值,是否能成功。


當然這是比較務實的看法,比如說我們認為 Apache 基金會和 Linux 基金會是成功的基金會,正是因為它們下面孕育大量的成功項目。


但成功未必一定是指商業化的成功,但是至少讓項目擁有廣大的用戶群,對用戶產生價值,這個評判標準是統一的。哪怕項目不能被很好的商業化,但能被大量的開發者接受和使用,那么它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開源項目。


在這個基礎上,TOC 最大的職能就是幫助并監督捐贈出來的項目在社區治理方面搭建一個好的框架、制定一套原則,讓每個項目去順著合理合規的開發流程和溝通流程往下發展。這是我們對于“畢業”的評判標準。


其次,我們并不會過分關注商業化的成功,而是關注項目是否從企業自身維護的狀態轉變為社區維護的形式,不再被捐贈企業的商業計劃所影響。這是一種對用戶負責的方式,如果項目因為一家企業的商業變化發生重大影響或者無人維護,對于用戶的損失是最大的。


所以,我們制訂了寬進嚴出的規則。對于希望加入基金會的項目,我們都表示歡迎,不會設置過多的門檻。但在“畢業”這個事情上,我們會要求比較高,規避上述提到的各種風險。


Q5:您剛才提到了開源項目的“畢業機制”,除了社區化運行這一標準外,還有哪些其他的考量維度?


對于“畢業機制”,我們制定了一套“標準”。比如代碼本身應該遵從一定的代碼標準規范和審查合入流程。


代碼質量和代碼規范因項目而異,是由社區自己制定的,但一定要有一套規范并且遵從規范。比如要有一套嚴格的 commit 機制,保證代碼是被 review 之后再合并進去。


此外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社區化運行標準,除了社區共享共建外,還需要將信息用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社區化的技術決策。


所以我們的畢業機制即包含代碼級別的考量,也涉及到人、組織結構、社區機制等維度的綜合評定。


Q6:在具體的項目當中,TOC 參與的程度會是多少?


我們在 TOC 制度下還設置了一個項目導師的角色,在項目的具體運行中采取的是 TOC 和導師聯動的機制。導師是公開向全社會開放征集的,我們首批已經征集了 20 名導師。


導師團體會跟項目之間通過雙向選擇來綁定掛鉤,每個項目大概會有 3-5 名導師來進行輔導,參與到項目的運營當中,并給出項目開發以及社區化流程等方面建議。目前導師的構成有很多是成熟開源項目的發起者和各大基金會中長期的代碼貢獻者,他們都有著豐富的開源社區開發的經驗。


通過這樣的角色分工,TOC 可以進行開源領域頂層的技術規范的治理,導師則針對具體的項目進行可落地的協助。當然,TOC 也會在項目有需求的時候直接介入到項目當中去,我本人也會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TOC 的導師團隊,借助自身的經驗發揮更多的職能。


Q7:前不久成立的 OpenHarmony 項目組,目前有沒有一些具體的發展計劃?


對于 Open Harmony 這種大傘型的項目,我們希望能夠讓工作組的人去制定相應的具體策略。比如這個項目要不要從「端」走到其他領域?這些具體的技術演進方向,希望還是由工作組的技術委員會成員共同商量決定。TOC 只負責監督項目是不是向著滿足孵化畢業標準的方向發展。


此外,因為這個項目具備一定的成熟度,后續我們會更多的關注項目實際的運行情況,包括社區化運行標準的建立等,看看項目對于社區、對于開發者具體能提供怎樣的價值,有多少活躍的開發者和貢獻者,這些也將作為能否畢業的標準。


但對于項目未來具體進入什么領域,或者在各個產業領域方向是什么,我們還是希望工作組發揮自身的價值。TOC 不可能涵蓋所有領域的專家,也自然不可能在所有項目中都給出專業領域的建議。比如 openHarmony 這類端側的大規模操作系統,需要產業專家、技術專家、執行專家、運營專家等等的介入,共同構成一個決策機構,來推動項目走向真正的落地成功。


Q8:我們看到基金會中有一些項目存在業務層面的交集,在基金會中會存在一種內部的競爭關系么?


開源的世界是鼓勵競爭的,只有競爭才會讓開發者有更多的選擇。鼓勵競爭,是我們一個基本的原則。


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做好的輪子,那么歡迎大家來加入,讓輪子變得更好;但如果有一些人或者團隊覺得這個輪子不夠好,再去重新發明一個輪子也OK。


第二,在競爭的基礎上我們希望推動合作。如果兩個項目“apple to apple”來相比并沒有太多的差異點,我們是鼓勵以某種方式去合作融合,從而實現 1+1 大于 2 的效果。

我們不希望基金會的項目被一個公司所壟斷,在開源的世界里,壟斷就意味著封閉和落后。我們希望有多元化的聲音、多元化分布式的決策機制。這個決策機制建立起來之后,才能讓有競爭關系的廠商更好的融合。


Q9:您覺得未來技術發展會是每個垂直領域有一個頭部企業,還是將出現一個大系統生態覆蓋整個行業??

我覺得出現大系統生態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如果把開源的整個技術棧打開,會發現它是非常豐富的。我之前做了大概 10 年的大數據,我能看到除了資源調度系統和底層的 HDFS 沒怎么變,上層的執行引擎框架、SQL 引擎不斷的在變化。大公司、小公司、新創立的公司在不斷加入開源當中,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生態。


我們可以把開源想象成一片亞馬遜的原始森林。亞馬遜的原始森林發展的這么好,正是因為它蓬勃、有生機,其實開源也是這樣。


開源當中需要大樹需要河流,也需要各種各樣的小樹、蘑菇、菌落等等,它們共同存在,形成一種共生關系。我認為開源的好處就是大家可以在一種野蠻生長、充滿各種可能的環境當中。如果硬要將開源行業打造成一篇皇家園林,這種生機可能也就失去了。


當然,我非常希望國內有更多的企業能成長為叢林中的參天大樹,憑借他們更充足的資源、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來共建開源。而從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的角度,我們也會格外注重 start-up 公司的創新創造,為他們提供扶持。


只有這樣生態才能更為完整、更為健康,讓所有人從中受益。


Q10:您覺得一些企業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開源,除了商業化的考量還有哪些其他因素?

可能與這些企業早期的領導層有關。


國內很多互聯網公司是基于 LAMP(Linux, Apache等)這些免費的開源項目發展起來的,但他們并沒有開源意識。首先是沒有通過開源來主動回饋社區,其次就是沒有真正意識到開源的價值,在企業做大之后沒有重新去思索成功的秘訣。


我覺得全球高科技行業,都是帶著開源的紅利成長的。歐美在這方面的意識可能覺醒的早一點,而在國內仍需要不斷的去發掘、去思索。這也是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和 SegmentFault 思否不斷布道開源精神、探討商業開源價值的實際意義。

Q11:下一個階段開放原子基金會主要想找的項目方向有什么規劃嗎?比如哪個領域的開源項目是主要關注的?

從基金會現在的項目里可以發現,IoT OS 是涉及較多的領域。關于項目版圖未來的規劃,我們從整個 TOC 的角度有過討論。


首先我們希望可以看到已有的基金會各有各的特點,比如 Apache 基金會的靈魂是在大數據領域,大部分開源的大數據項目和中間件項目都托管在 Apache 基金會。Linux 基金會則比較偏重底層一點,CNCF面向云原生和容器,LF AI 基金會則是專注 AI 領域。我們預期中的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是面向全領域的,是非常開放的。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更多關注業界的熱點領域,比如目前項目較多的 IoT OS。在全球的基金會版圖當中,現在并沒有哪個基金會專注于這個領域,所以這部分的項目我們會重點觀察。另外開源項目在未來發展可能會比較快的一些領域,比如 AI、AR/VR等等,我們也會繼續關注。


但下一步的整體規劃,還是要結合實際捐獻企業的實際情況,包括產業力量的對比。這里可以透露一個消息,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有計劃立足中國面向全球來梳理熱點開源項目的地圖。識別出來之后,我們會去看哪些項目有快速增長的潛力,也會主動去吸引一些有潛力的項目進來。這樣可以以基金會和 TOC 的專業運作來幫助項目更好的成長。


在采訪的最后,堵俊平和記者分享了 TOC 短期與長期的目標。短期目標將會繼續關注項目孵化與高潛力項目的挖掘。而從 TOC 的人員構成來看,很多都是開源領域的“老炮兒”,背負著傳播開源理念、傳承開源文化的責任,這也會是 TOC 長期的目標之一。


開源正在改變世界,開源軟件、開源硬件、開源內容在各行各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開源的模式在改變各個行業的生產方式并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開源的發展仍需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的使命是“一切為了開發者,一切為了全世界”。隨著發展,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已經展現出了能力與價值。以「開源」為紐帶的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 2020 年度峰會,正是希望通過會議的形式,號召開源各界人士一起推動中國的開源事業,基金會愿意持續構建一個開源的生態,幫助大家共建、共治、共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