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平臺為個人公眾號:啵兒的什錦罐頭
豆瓣這部6.8分,也真的不算高,但在我這是滿分,因為這是我的菜。
整部電影都是圍繞著三個人講述的,立冬(弟弟),立春(哥哥),以及二者共同的初戀柳川。
哥哥和弟弟的個性完全是一東一西,哥哥說著地道的北京話很風流很有趣,弟弟說著很奇怪很文藝的普通話,又會日語,從語言風格上就能把二者完全隔開。
一對兄弟愛上了同一個女人,在別的片子里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轟轟烈烈的三角戀,或許兄弟還會因為女人反目成仇,而《漫長的告白》中,四十歲左右的三個成年人,他們的感情流動則是平淡克制。
三個人是完全不同的三種感覺,弟弟立冬極為冷靜克制暗藏情愫,一直無法與過去徹底和解,哥哥立春真實熱烈風流倜儻,二十年之后他卻利用這種多情掩飾自己在經歷歲月之后的滄桑巨變,柳川看似“隨便”,實則是追求自由無羈無絆,灑脫應對一切。
按我說來,這是一部平易近人的文藝片,因為在每次立冬說出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對白時,辛柏青飾演的立春因太像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脫口而出的是熒幕外大部分觀眾的吐槽,讓這部電影在廣義上的昏昏欲睡之時有趣起來。而立冬在哥哥和舊時初戀敘舊的時刻所做出的舉動,例如突然拍手,在兩個人面前來回騎著自行車,這是“愛你在心口難開”的婉轉表達,也同樣是一種有趣的存在。
這樣安排角色當然不只是想讓觀眾覺得有趣,而是探討兩種人在中年后對愛情的追求,哥哥弟弟在一起喝了杯酒之后踏上柳川之旅,弟弟是得知自己的生命接近尾聲去日本尋找自己忘不了的愛情,哥哥被嫂子孩子的瑣事圍繞去日本回溯精神上的青春,在片尾那短短幾分鐘王佳佳飾演的中年婦女的眼波流轉與扎實的臺詞功底之中,就能迅速把觀眾從充滿詩意的柳川剝離出來。
再說日本男人中山大樹,一場戲,喝醉酒,說了幾句看似無關的臺詞,在日語里,這個地方是蜷縮的含義,他把身體蜷縮起來,和結尾處立冬的床很小,需要蜷縮起來一樣。而在英語里是運河的盡頭,如此綿延不絕。生命或許就像是一體兩面,既為蜷縮孤獨,又為未知漫長自由,實際上他在名為蜷縮的地方想象著屬于他的運河,很奇怪的橋段,他在用自己的想法度量詮釋生命,但是對于柳川的喜歡也呼之欲出,而他所言的“你是我的故鄉”,放在立冬立春身上同樣適用。題外話一句,池松壯亮太有感覺了!
這三個男人同時站在柳川面前,柳川說年輕的時候只因為自己的叛逆而喜歡立春壞壞的不負責任,她說她容易回歸到過去的習慣里,于是立冬再一次沒有踏出告白那一步,他最淺顯的告白也只是“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圓”,在立冬心里,那是兩個人的專屬記憶,而柳川只是淡淡地說一句“你再這樣,我可當真了啊。”這段長鏡頭拍攝的是柳川和立冬在河水里的倒影,水中暗藏洶涌的愛意,可表面上只是泛起了細細的漣漪。
在豆瓣上看到許多人認為這部電影充滿男性凝視,我想說,怎么關于愛情的片子都會被提一嘴男性凝視?導演簡直是太愛倪妮了,這個角色完全是為倪妮量身定制的,他讓倪妮去盡情展現倫巴舞蹈,原來的專業播音主持,唱歌,英語與日語,他又為倪妮設置了兩個女性角色,十五歲的女學生和酒館女老板。
女學生是柳川的過去,喜歡柳川的歌聲,會唱中文歌曲,把柳川帶到家里,導演省略了二者之間更多的交流,碎片化的方式展現她們的信任與默契。柳川年少時候突然人間蒸發,和母親搬去了倫敦生活,后來又來到了語言不通的柳川,需要一種莫大的勇氣和追求自由隨遇而安的性格。而女學生在結尾處的消失,也是和柳川一樣,在缺乏父愛的世界里尋找她自己的人生。
女老板是柳川的未來。老奶奶和柳川一樣喜歡唱歌,在女學生失蹤之后,她說“有時候我也想消失一會”,似乎和過去的柳川,與如今的柳川形成串聯。我很喜歡的一個橋段就是老奶奶和柳川各說各話,但卻認真傾聽,日語和中文的語言魅力應運而生,這種跨越國度不同語言的交涉卻無法阻擋兩個性情相似的女人產生情感共鳴,這是人們靈魂的力量可以超越語言的交流:“我年輕時候很多男人喜歡我,在我老了之后我孤身一人,但是我不孤獨,我感受著這個世界玫瑰般的迤邐。”
我太愛這部電影了,愛河流上小船上坐著的男人自顧自唱著朝鮮語,愛緊隨其后的河里游泳的人,柳川在河邊上坐著,和他們擦肩而過,生命充滿未知,這些看似沒有意義的東西實際是在異鄉最有意義的存在。我愛石黑一雄,他的小說被貼上異鄉漂泊的標簽,契合這部電影的氣質。
我愛影片對于立冬“怪”的所有解釋,有那么一天他開始不說北京話,從此之后他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對柳川漫長的告白。他在夜晚突然拍手,是在學習柳川二十年前的舉動。他學日語是為了有朝一日去柳川見柳川。即使已經三四十歲,他依然保留過去的習慣,學柳川跳倫巴舞,立冬的“怪”都是對于柳川的愛意。
立春不理解立冬的怪,也就沒辦法長情地愛一個人二十年,他只保留自己年少時候的“不負責任”,辛柏青把世俗中的男人演繹到極致。
我還愛柳川看到烏鴉無動于衷的遺憾,最終她走進立冬空蕩蕩的房間,拿到立冬留在這世界上唯一的蛛絲馬跡,結果卻是她自己的歌聲,是愛意的投射。
總結一下吧,大熒幕上少有這種成熟克制的愛情,這讓我想起來前段時間看到的《我們的樣子像極了愛情》,年少時候用友情的幌子發生狗血的事,這無法被稱作克制成熟。而張律導演用散文詩一樣的拍攝手法把過去以及二十年的事情全部省略,僅僅只展現在日本再次相逢的幾天,沒有重大事件,也不必拍攝回憶,那些流動的情感和三個人之間絲絲縷縷的復雜關系就逐漸鮮活起來,實在是絕。
大熒幕上也少有這種執拗壓抑的男主,讓我想起了《真愛至上》中愛上哥們的女人的那個男生,他舉著牌子說“我將愛你到永遠”,他最后的告白也和立冬一樣,是無聲的。
電影之前的名字叫“柳川”,又是女主的名字,又是三個人相聚的地點。換成《漫長的告白》在赤裸裸地告訴觀眾愛情的元素,以及迎合市場的喜好,實在可惜了。而柳川立冬立春這三個人的名字也暗藏玄機,地點只有一個,時間卻是兩個,暗藏一種選擇性。
似乎很被人詬病的是導演張律在常年韓國生活工作之后重操母語的尷尬臺詞,但在我看來它很符合整部片子的氣質,尤其是有一京味男人撐著真性情和真實感,弟弟再怪的對白也只是對于“商業感”往“文藝片”上的勻稱與過渡。
而對于兩兄弟之間必須要有的對比,說拍出立春的風流多情為此才能突出立冬的長情,我并不完全認同。立春所言“川兒她挺隨便的”,在我看來是哥哥鼓舞弟弟去追愛的另一種別樣方式,而不是用大男子主義對于一個女性的評判。但立冬在生命的盡頭都因柳川曾經是哥哥的女人在三者的尷尬關系中主動保留體面。
立冬在隧道里說笑話,柳川并不承認,她并沒有不承認的理由,所以立冬真的在夢里說著笑話,牽掛柳川。立冬因為絕癥而嗜睡的片段也拍得足夠明顯,而在“隧道里講笑話”本身就是畫地為牢的把自己囚禁在黑暗里的感覺。立冬在路邊說的笑話,或許是絕癥帶來的遺忘,或許是一念之間不想留下蛛絲馬跡,但他“忘記笑話”的笑話就真的成了笑話,總之他沒有講出口的笑話就像是沒有說出口的告白一樣,在隧道里在夢里變得無比隱忍。
說一些我認為的不足之處吧,因為有三種語言日語中文英語并存的局面,張律讓角色袒露心聲的方式選擇了說著說著外語突然說了一句別人聽不懂的中文,在現實生活中我想萬萬不會如此,這是對于對方的不尊敬,并且通過突然轉換的中文來袒露心聲也稍顯刻意。
以及影片讓三個人去了毫無理由的地方,比如世界最大的摩托艇訓練基地,這更像是導演個人的偏愛,而缺失劇情里出現這個地點的合理性。單純為了拍攝景色嗎?這其實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