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特么刻薄,是窮怕了吧

有一種人,曾經窮過,但以后無論經濟如何改善,都擺脫不了“窮人”的思維和心魔。


我的鄰居B君是某大學的講師,10多年的工齡,他幾年前離婚了,孩子跟他。

B君住的房子是學校統一租給教職工的,個人只需交點水電費就可以了。B君很享受這種福利,家里也很簡陋,客廳只有幾把小凳子,連沙發都沒有。

他經常去兼職講課,6歲的兒子就自己買個面包果腹,家中很少開伙食。父子倆也穿得很樸素,甚至有點不修邊幅。不認識的人絕對猜不出他是大學老師。

我對他目前的節儉很是不解。不僅是節儉,簡直可以說對自己是到了很刻薄的地步。

后來碰到他的前妻過來接小孩,才知道B君的行為是有原因的。他窮怕了

B君出生在湖北一個很偏遠的小鄉村,兄弟姐妹有6個人,小時候經常是吃不飽飯。他是家中的老五,他的哥哥姐姐因為家庭經濟原因早早出來打工,B君才有機會讀書。

他也知道,讀書是唯一出路,也只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所以特別勤奮用功,一路披荊斬棘,終于考上了武漢大學。

他的學費一直是向親戚朋友借的,到工作時才慢慢還清。

B君拼命地工作兼職,拼命地賺錢,拼命地存錢。他不想買房子改善家庭的生活,連買個洗衣機都說是浪費,浪費水浪費電,衣服要手洗才是勤勞節約……

他前妻就是因為他要過不可理喻的窮日子而跟他離婚的。其實以B君目前的收入,是不需要過這種沒意義的所謂“窮日子”。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你缺什么,就會把什么看得特別重;不缺什么,就會把這個東西的價值看得特別輕。

但是他的這種節儉既沒給他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也沒給他帶來財富的增加,而是讓他喪失了很多可以走出窮人怪圈的機會。

就拿買房子來說吧,B君窮人的思維讓他一次次喪失了買房增值的好時機。

B君10年前就有一次分配福利房的名額,80平的房子自己才需要支付10來萬。而且是蛇口花園小區,離學校近,也帶好的學位。

按B君當時的經濟狀況,是完全買得起的。但他覺得有單位免費的房子住,為什么要買房子呢?

他只想存錢。他覺得只有銀行的現金存款,才是最讓他有安全感的。目前這套房子的市價是600萬。而B君10萬元的銀行存款,依然是10萬元。

因為窮的思維慣性,讓你深陷窮人的魔咒。就像《窮爸爸富爸爸》中的那只只知道日夜奔跑的老鼠,無論你多努力,都跑不出“窮忙族”的怪圈。

所以,可怕的不是曾經物質上的貧窮和因此帶來的磨難記憶,最怕的是因此而形成的“窮人”思維慣性。讓自己一輩子都習慣過苦日子,過一種完全沒意義沒必要的苦逼生活。

如何才能走出這個怪圈呢?可以從善待自己開始,善待身邊人開始。

比如B君,他完全可以買套質量好一點的沙發,讓工作了一天的自己回到家里能舒服地休息。父子倆可以坐在柔軟的沙發上好好地聊聊天,增進親子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富人是用錢為自己生錢賺錢,錢只有花出去才是錢。

B君所在的城市是一線城市,房子在最近十多年都是跑贏通脹的。可以用一部分銀行存款做首付買個房子。

在貨幣一路貶值的今天,你把所有的錢存在銀行就等于被“洗劫”。他既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也有公積金可以付按揭。

買了房子可以裝修后買些質量好一點的家私家電,結束住公房的苦日子。這樣既能改善家庭的生活質量,也能達到資產保值升值的功能。

每年年底,我們都要大掃除時扔掉一些沒用過時的東西,俗話說:“窮人才留破爛,越留越窮。”

其實,窮人思維才是越留越窮、最應扔掉的“破爛”。永遠記住——真正的窮不是缺錢,而是呆在窮人思維的怪圈里走不出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