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思考是人類與其它生物之間最不同的地方,透過語言我們得以和其它人交流、傳承、與學習;透過思考我們得以創(chuàng)造一切。有人認為是思考會影響你的話語,也有人認為是語言會影響你的思考。
舉個語言影響思考的例子來說,醫(yī)學上在定義癌癥階段的時候,有不一樣的說法,例如病理上最準確的說法是carcinoma in situ,但是這說法聽起來就是很惡性、很糟糕的癌癥;于是乎,又有了比較避諱的說法HSIL(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雖然兩者本質(zhì)上一模一樣,但若是站在病人的立場,前者可能會帶來很大的精神沖擊,似乎人生從此無望,反觀后者就不那么恐怖,感覺起來是可以痊愈的。
其實這兩者本就會互相影響,語言會影響思考的準確度,思考也會影響語言的表現(xiàn),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若是學習許多思考技巧與方法卻不學語言,只會讓人想半天卻想不出什么所以然來,而每天不停的思考卻沒有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這樣的思考對別人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孔老夫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也許他的本意并不是語言與思考,但我認為語言與思考間的交互作用卻是學習與思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蒂夫語是世界上一種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有一天,有一個說著蒂夫語的人,烏拉,搭飛機來到中國,行前,朋友問他幾點到,他說:「天黑的時候到。」
那天,烏拉在從早上6點就在機場等了一整天,遲遲不見他朋友到來,等到晚上6點,才見到朋友的身影,他生氣的質(zhì)問朋友:「我不是跟你說天黑的時候到嗎?」
「是啊,現(xiàn)在不是天黑時分嗎?」
原來,在蒂夫語里,只有黑、白、紅三種顏色,對烏拉來說,早晨昏暗未明的深藍天空,是黑色的,但在中文里,有千千萬萬種說法可以形容天空的顏色;由此可見,語言會影響思考的準確度。
雖然思考并不完全奠基在語言之上,也可以透過圖像來進行,但是多數(shù)時間,你腦中所思所想,都是以語言的型態(tài)存在。
因此,學習第二甚至第三外語不只是增加國際觀與競爭力,不同的語言還能讓你的思考更準確,有些意像沒辦法用某個語言的語詞精確的表達,那么就試著在另外的語言中找到相對應的用語,這樣思考就能更符合心中想闡述的東西。
除了學習外語,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增進語言思考力──定義法。這有點像是哲學家在做的事,但其實并不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接下來就來說明這個方法的內(nèi)容,若想增進思考能力,歡迎嘗試看看這種簡單的思考方法。
針對一個詞去完美的定義之,能讓表達與理解更加準確。而一個詞語的定義又可以分為四種,分別是:辭典性定義、特異性定義、厘清性定義和類差定義,這些代表的各是「常見的、約定俗成的、在字典中的定義」、「因特定的用法、在特定的文句中被賦予的定義」、「與精確的科學、數(shù)學來定義」、與「以大分類中的特殊特征定義」。
舉太陽來當例子,四種定義分別如下:
辭典性定義:白天時天空中的發(fā)亮圓盤
特異性定義:看使用場合,例如在中醫(yī)中,太陽是陰陽中的一種經(jīng)穴名。
厘清性定義:位與銀河系邊緣獵戶臂,為一個G型主序星,直徑……
類差定義:緊臨地球的恒星。恒星是大分類,而緊臨地球的則是太陽與其它恒星的不同之處。
增進思考,可以從最簡單的部分開始做起,平常多接觸外語、沒事想想不同事物的不同定義,必定能讓你的思考更加準確,還能順便讓碼字的時候用詞更加準確流暢。
下一回,來說說思考如何影響語言。
我是雜板令,留言是思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