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 阿恩海姆-中心的力量

本書發端作者一個執著的觀念——我們觀看的這個世界給予兩個空間系統的相互作用,一個可稱之為宇觀的系統,另一個則可稱之為區域的系統。

宇觀的系統也是中心的系統,物體圍繞中心組織,如同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同心系統圍繞一個中心來組織。系統根據層次和中央的距離來規定它,創造了一個等級制。天體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在地球身上,重力呈射線狀向中心匯聚。

區域的系統則是平行豎直的方格系統。上下左右均勻而簡單地排列,不存在一個特殊的點。之所以說這是區域的,那是因為任何會聚的線在局部都可以看成是平行的。這也是宇觀和區域系統的聯系。例如,在地球上的居民的區域性角度來看,地球的曲面拉直成了平面,會聚的射線成了平行線。

我們的生存空間即是宇觀和區域系統的有機結合。方格系統提供了一種視覺秩序,使得生活比原始狀態更加簡明。這也在藝術品中現實地或是潛在地存在著。而同心系統則提供參照點,使得距離方位得以確立。

在前兩章,作者重點談論了何謂中心,和與中心相伴而生的作用力。作者從幾何、物理出發,可以憑借位置直接確定中心。但不止于此,中心還可以通過直覺的途徑來確定。這種途徑基于視覺力的作用方式。作者提到的中心多半是指一個力場的中心。他認為可以簡便地將這些力視為神經系統操作的力之構型的知覺反應,承認直覺力的存在。

那么,這種“力”究竟是什么呢?至少存在有三種層次的動力源。從微觀到宏觀分別是神經發放、眼動和觀察者的自身運動。神經發放是一切視覺運動的基礎,視知覺本身就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結果。在細胞層級,不存在“靜止”的概念。細胞群的活動構成了我們的視覺體驗。這種動態的發放是作者提到的“力”的基礎。“誘導”這種直覺過程就是如此。作者觀察到,某些特征在沒有視網膜存在視仍然出現在視覺形象中,在知覺到的不完整的結構上產生。其原因在于神經元的協同發放。固定的一組視覺形象,對應了一組神經元的放電反應。當視覺形象不完整時,刺激的神經元也是不完整的。但是神經元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同組未受到刺激的神經元發放閾限降低,從而產生活動。協同放電即是“誘導”過程的生理基礎。

中觀層次的動力源是眼動。在這一層面上,依然不存在“靜止”。在觀察中,人眼始終在進行微微顫動,或者從一個焦點跳動到另一個焦點。即使觀察靜止的物體,人眼也在快速顫動,從而維持相對運動,在運動中成像。如果投影一個運動的物體在墻上,使得它與人眼保持相同的運動,從而相對靜止,那么人將看不到任何物體。當人坐在書房里,將視線頭像書柜,并被書柜阻擋,這一過程中人和書柜雖然是靜止的,但是“視線”卻是動態的。也就是說,眼球的運動產生了直覺上的“靠近與后撤的微妙平衡”。

宏觀層次的動力源即是人本身。和前兩者的永恒運動不同,環境中的個體可以靜止也可以運動。從而構成了“我和物體間”除了距離和位置外的動力學特性。這一點作者在書中明確提及。觀者作為視覺整體中的“一個有機方面”,“對不同的空間定向產生不同的反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