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筋動骨100天,這次算是體驗到了,再是不嚴重的骨折,兩個月后還是行走不便。只是《岡仁波齊》這部片子,一定想要趕在上映的時候去看看,便借口放風的名義,拉上同樣去過西藏的菜菜一起去看。原因有二:
在318國道的行程中,遇到了朝拜的藏人,也聽說我們當時包車的司機師傅多吉在那之后去了岡仁波齊轉山,我們也曾在藏民家住過一晚,但卻沒有過多的交流,我對他們的生活以及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去朝圣的信仰與信念充滿了好奇;
在哲蚌寺、色拉寺、布達拉宮以及藏地與佛教相關的各種所見所聞,讓我對藏傳佛教產生了興趣。
去過國內好些地方,每個喜歡的地方都會說,下次再去吧。有的去了,比如大理、大同;有的沒去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機會再去,比如漠河、呼市;有的沒去但知道一定會再去,比如西藏。
我知道西藏是一定會再去的地方,而且不會再像上次那樣匆匆忙忙只有10來天的時間,這個念頭從到達西藏那天開始,一直到現在,反復在腦海里出現又出現。
坐在電影院里,前后左右都像是去過西藏的人:芒康(你們是不是去過那)、米拉山口(我給你說那里有好多經幡)、岡仁波齊(上次我們差點就去那里轉山了);糌粑(這東西是這么這么吃的)、酥油茶(咸的好吃但我還是習慣喝甜的)、酥油燈(你看那個暖瓶了嗎里面裝的是酥油)……嗡嗡嗡嗡嗡嗡,各種聲音成了我看電影的困擾,卻也突然讓我發現,是不是每個去過西藏的人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西藏,屬于自己的信仰?
電影開場,網上已經有太多的介紹,不多說了,全片雖然平淡,但卻能讓人看得很投入。而總有一些細節在打動我。
第一個細節,是村人送他們到村口,叮囑帶隊尼瑪扎堆要小心,尼瑪開頭拖拉機拖著所有行李出發。毫無防備地,朝圣的人就這么撲了下去,在我以為還會有鋪墊、會有所謂的儀式感的時候。我為我的矯情而慚愧,哪里需要什么“我們要去朝圣”的儀式,告別、開始,簡簡單單、質樸純真,因為我們就要去做這件事啊,不用昭告天下啊。
第二個細節,是他們的拖拉機被撞壞,只能棄了車頭男人拖著車廂車在前,女人和小孩在后面磕長頭,行約幾十米,停下來,菜菜正在說要換女人拖車了,幾個男人一言不發地從車里拿出自己的手板,返回開始拖車的地方,磕長頭,行到拖車停放處,放回手板,繼續拖車。沒有人會說:我拖車了,我在心里念經,我很虔誠。他們只是堅持把朝圣的路一步步按朝圣的方式走完,哪怕需要更多的體力、花費更多的時間。
嗯,還有好些,比如孕婦次仁曲珍生產、孩子出生、路上遭遇風雪……
作為一名城市生活而且沒有信仰的人,很多細節讓我自慚。
孕婦次仁曲珍因為家里蓋房子死了兩個人,跟著丈夫一起朝圣,走到半路臨產,送去縣城醫院順產生出男孩。休息了可能幾天而已,他們一起返回當時停下來送她去醫院的位置。我以為她會跟著公婆返回芒康,但她繼續朝圣,而且不再是步行,是磕長頭;我以為她的才出生的孩子會隨著去看她的公婆回到村子,但她把孩子帶在身邊,小的時候放在拖拉機上,大一點就夫妻二人輪流背在身上一路磕頭前行。
路遇塌方,仁青晉美為了保護小扎扎不被掉落的石頭砸到而撲在她的身上,自己被流石砸傷了腿,我以為他們會讓他坐在拖拉機上休息,其他人繼續;但他們說:我們等你腿傷養好了再繼續走。
遇到山水流下淹沒了道路,過往的車壓著半輪胎高的水往前走,我以為他們會淌過去或者坐在拖拉機上過去,但他們說,我們磕過去,所有人脫去厚重的衣服,包括小女孩扎扎,撲倒在水里,磕著長頭過去。
好些場景出現波折的時候,我都會想他們怎么應對,用我的方式。我總是習慣用最取巧、最投機、看起來似乎是傷害最小實則是最不虔誠的方式去猜測他們的行為,然而他們總是選擇那個最不取巧、最不投機、最虔誠的方式讓我一次一次臉紅。
我在深圳,鳥在成都。電影她先看,我后看。然而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一件事:我們兩個靜默地在色拉寺的一個角落,看著不遠處幾個人磕長頭,發呆。
有時候記憶都是神奇的一件事,共同的經歷,會讓某件事一同觸及回憶。
所以,我想我還是把當時去西藏的行程、所思所想,分享出來。
去西藏之前遇到這部片子,我會對它充滿好奇與不解,去西藏之后遇到它,我唯有感動與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