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苦思甜

今晚晚上的跑步,與跑友一起在體育場繞圈而慢跑,跑著聊著,說起了兒時的農耕,同是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兒,有著共同相近的回憶。那時的農村,那時的農活,至今都讓人難忘。

那時的村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圍繞著農田而為。春耕夏收,夏種秋收,一年兩熟的耕種熟制時間覆蓋了農村人幾乎生活全部。早造幾乎都是種植水稻,晚造則會種下一些經濟作物,例如番薯、番茄、辣椒、割薯等,也有一些農田不適宜種經濟作物的就仍是種水稻。那些的農耕仍是人力、牛力為主,幾戶人家共同飼養一頭牛,平時輪流地養著,到了農耕時分就輪流著用牛。勞動力也是如此,幾戶人家形成一個小組式的組織,農忙時節就互相幫忙,平時的農作物養護就各自經營。家里耕種比較多的時候是在初二到師范時候,那時父親身體狀況不佳,為了供我讀書,家里耕種了十六畝農田,飼養了兩頭豬,還種著一些蔬菜,家里的勞動力就只有媽媽一人,幸得招姐一家人的大力幫助,得以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期。那個時期也是我參與農耕勞動最多的,雖是身材矮小,但力氣大,學習能力強,一些農活很早就熟練掌握了,特別是駕牛耕田技術,更是值得驕傲的一說。十六畝地,就靠著媽媽,在招姐一家人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季又一季,爸爸指導下種值的經濟農作物也是收獲豐富,飼養的豬成了我每年學費的保證。

忘不了那時夜空的流星,那是為了等夜里水庫來水,灌溉農田,就必須徹夜地守著,于是就等到了夜空的流星。忘不了那時午后曬谷子時遇到的陣雨,六月天的雷陣雨幾乎要了曬谷人的命,雨來得急,只能拼了命地搶收谷子,以免被淋,那是多么緊張的時刻。舊村社館前,大家就急忙地收起來堆進社館,有時候真的被淋到了,也只能望雨興嘆,如果沒能及時曬干,谷子發了芽,那么半年的辛苦就泡了,多么可憐的農田人。

忘不了那時插秧時的辛苦,割稻谷時的辛苦,面朝土地背朝天、汗流浹背的架勢也是永生不忘。那時的勞動教育是多么的深刻,對于艱辛滋味的體驗足以畢生難忘,甚至于那時想脫離農田的強烈想法都保存至今天,因為那種體力勞動辛苦,而且長年累月,似乎看不到盡頭,正是那種沒有盼頭的滋味,讓每一個農村人想著各種方法去掙脫。于是對于那個我這一批的人,讀書是一種脫離農村勞動的途徑,所以父輩們一直強調著,不讀書就在農村耕田!這是一個提醒,更是一個警示。反觀現在的新一代人,缺少了必要的勞動教育,必然會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思想,他們對勞動無感,所以對勞動成果也不會有必要的感恩,也不會對父輩們有很多的感恩,這些正是當下對勞動教育重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命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