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白駒的腳步緩緩渡步,從未停歇。
我們這一代人,是零零后。
我們這一代人啊,回顧歷史的恥辱從不悲傷。
“1997年的今天,英國正式交出了對中國香港的行使主權……”慈眉善目的歷史老師正在講臺上講著這段中國近代史。幻燈片上,歷史上的今天正在上演。“大家注意一下英國人的神情,是不是很失落的樣子,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要在中國的土地上——滾蛋了!”
然而我們在意的并不是這些。十五歲的我們,正是強說愁的年紀。
隨后,中國三軍儀仗隊的軍人從英國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國代表軍官手中接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滑稽的一幕出現了,身穿蘇格蘭裙的軍官每走到一處就立正站好,并用右腳狠狠地跺一下地。
“哄……”的一聲,全班大笑。
笑聲中,下課鈴打響了。夾雜著喧鬧的聲音,只聽歷史老師喊到:“同學們,我覺得這是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刻,大家應該裝嚴肅目的去聽…… ……”
而不是,哄堂大笑?
我們這一代人啊,展望未來的夢從不期許。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仍舊面臨著發達國家對經濟等的制約……"
“中華兒女要積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這是民族的亟待……”
政治書上的內容早已背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離開最晚的一個……”
——“我是開工最早的一個……”
——“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
——“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
中央臺的公益廣告越拍越贊,但你看著它淚水奪眶而出時,別人卻面無表情。
可當你看見天上的云時,什么又是真正的夢想呢?什么叫做偉大復興?怎樣偉大復興?連看一個普普通通的公益廣告都不會被感動的我們,談何夢想?談何偉大復興?
我們這一代人啊,連看一本書都不會悲傷。
“為什么你在看《夢里花落知多少》時會哭呢?”
一眾抬起頭問英語老師。
“在看得時候,我會感覺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悲傷,你們沒看過嗎?”
“看過啊,但沒感覺要哭啊”
也許是我們還沒結婚,還沒失去生命中的那個‘荷西’。
“看《目送》時,真的感受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了,太感動了。”
可是……可是我們怎么沒體會到所謂的‘兒子的離有多悲傷,父母的走有多傷感呢’?
也許是我們還沒經歷分離和生老病死,還未體會到真正的目送……就只能感嘆于作者的文筆之精妙。
“我有種壓抑的感覺,希望她的夢快點兒做完,看《我們仨》時”同學看著我說。
我已經不想再說什么了,只是看著他,點點頭,其實……我何嘗不是這樣想?
這就是我們,回顧歷史的恥辱從不悲傷的我們;展望未來從不期許的我們;看一本書也不會悲傷的我們。但我們有權利回顧歷史,有權利展望未來,我們更有權利看一本永遠不會使我們悲傷的書。但歷史的腳步永遠會消逝,歷史永遠會被一些人記住;未來的模樣永遠會有人規劃,未來永遠值得期待;我們同樣可以左手拿著面包,嘴里還念叨著愛情,但右手永遠會拿著一本書,一本總不能讓我們感動的書……
愿你記住:曾經對書中的不解與漠然,永遠會被感動替代。但曾經的滄海難為水,除卻了巫山便永不再是那座山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