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生活在校園里,后來畢業踏入學校,一待就是近三十年;其間,無數次外出學習,也幾乎都是奔走于各種各樣的校園中。
看到了太多的孩子,大多都是幸福快樂的,但也有一些臉上寫滿了抑郁或無奈,似乎和校園的清亮美好不相吻合。
孩子,為什么要步入校園?難道僅僅是為了取得一個滿意的成績,而后順利地升入上一級學校,順利地踏入社會,順利地成家立業,順利地生兒育女?
作為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領域之一,我們拿什么給孩子?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學校,發自內心地喜歡班級,發自內心地喜歡同學……
給孩子一個喜歡學校的理由,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話題。
理由是什么呢?
喜歡校園的美麗。校園應該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清新的空氣,自由的氛圍,高聳的樹木,爛漫的花草,飛翔的小鳥,蝸行的蟲蟻,……每一種都應該撒滿陽光和快樂,沒有做作,沒有虛飾,到處都充滿了靈性,安詳的如同耄耋老人,滄桑不失風采,幼稚的如同初生嬰兒,純真不失穩健,徜徉于其間,陶醉的不僅是雙眼,還有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校園的美麗,還要寫在老師和同伴的臉上,所有的師生即使行色匆匆,眸子里,一定流露著自信的目光,眉宇間,一定流淌著智慧的微笑,雙手中,一定緊握著創造的力量……當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時,孩子們的、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就燦爛了。
喜歡溫馨的氛圍。家一般的,到處都是柔和、可親的面孔:門衛的叔叔或爺爺開心地笑著,迎接我們的寶貝,任由他們一個個歡天喜地的,跑著、跳著;老師呢,無論在哪里看到可愛頑劣的精靈們,都會喜笑顏開,夸贊幾句,點撥兩語,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發自內心的激勵與鼓舞;食堂的師傅們,精心地烹制飯菜,即使最普通的大鍋菜,也因愛,彌散著家的味道,傳遞著母親的溫暖;不同年級的孩子,不論高矮,不論來自何方,相處的宛若家庭中的兄弟姊妹,偶爾吵過一回,瞬間就會忘記,破涕為笑……無論遭遇了怎樣的心理磨礪,孩子們都不會有走投無路的感覺,背后那么多友愛的眼睛看著,腳底的路就會愈發堅實。
喜歡無私的分享。濃郁的樹下,孩子們可以湊在一起,貪婪地讀著同學剛剛買來的書籍,時而開心,時而傷痛,不顧誰碰了誰的腦袋,即使偶爾扯傷了哪一張紙,書的主人一咧嘴就接著翻到了下一頁;班級里,知識接受快的孩子,不會看著暫時落后的同學抓耳撓腮,而是真誠地予以幫助或指點,使他們及時跟上,一起跋涉于求知的路上;父母帶來的美食,孩子們會放到食堂的餐桌上,和同桌的、甚至是鄰桌的孩子,開心地看看,美美地嘗嘗,甜甜地嚼嚼,到處都是幸福的滋味……分享的快樂如同花的芬芳,彌漫于校園中的每一處角落,走到哪里,都是甜甜的歌聲。
喜歡大膽的創造。走進校園,孩子們可以開心地蹦蹦跳跳,開闊的區域、狹長的角落,到處都是吸引孩子的樂土,孩子們可以張開想象的羽翼,自由地飛向夢的星空;一定有趣味盎然的基地,或許是個天文觀望臺,可以借助幾臺老設備,看向遙遠的世界,或許僅是分大的農田,一垅垅瓜秧遮沒了黝黑的土地,泛著絨毛的瓜綴著,笑瞇瞇地瞅著發愣的孩子;一定有一群不拘小節、善于創造驚喜的老師,他們會把最普通的教育生活經營得色彩斑斕,仿佛引領著孩子探尋神奇的未知世界,孩子們努力向前,渾然不覺歲月的流逝。創造是魅力四射的種子,接踵而至的驚喜猶如翩飛的蝴蝶。
喜歡踉蹌的成長。摔了跟頭,哭一通,撲撲身上的泥土,爬起來,繼續懵懵懂懂的走或擦擦滑滑地跑,不用擔心摔倒的灰塵;兩個或幾個孩子因為小小的誤會或無意間的碰撞,一時氣盛,鬧了矛盾,臉紅脖子粗的,想開了,說清了,把委屈掰扯開了,又全然無事般的跳著、舞著;一不留心,成績砸了,落后了幾名,甚至是滑到班級的最末一名,獨自傷悲一頓,經由某個老師的指導或某個伙伴的點醒,從成績的泥淖中走出來,又自信地奔向探尋知識的征程。踉蹌是無價的瑰寶,伴著孩子風雨無阻闖世界。
這些會是孩子喜歡校園的理由嗎?自由的陽光,快樂的空氣,爛漫的日子,……
讓我們和孩子共同尋找并創造吧。